日前,花旗證券發布報告表示,看好蘋果發展新能源汽車,并通過委外代工方式,最快在2025年推出自駕車,鴻海(富士康)等11家亞洲廠商將成為Apple Car的龐大商機潛在受惠者。
花旗認為,蘋果發展電動車將有兩種方式:一、蘋果全力投入并委外代工生產電動車,至2025年,有望推升營收平均年增10%-15%、EBITDA成長5%-11%;二、強化Apple CarPlay生態系統上的發展,貢獻營收增2%、每股純益增1%-2%。
外資分析,蘋果通過外包生產,將發揮較大的效益,雖然汽車與智慧手機制造不同,例如生產前置作業、交期較長等,蘋果真正進入市場預估要到2023年后,但蘋果擅長委外代工生產大量產品,可望快速達到年產100萬輛Apple Car的目標。
配合大量生產,外資也點出供應鏈所需四大條件,包含生產基地可能優先選擇美國或墨西哥,而非中國大陸;得具備電池、面板與半導體供應鏈體系;擁有電動車平臺,且具量產經濟規模;蘋果能保有 IP 設計與自主能力。
若以上述條件篩選,美系外資認為,亞洲供應鏈有約11家企業符合條件,除了鴻海外,還有南韓的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等。
花旗指出,鴻海已經準備好要攫取來自電動車成長的商機,包括Apple Car可能會發布。鴻海已經宣布推動電動車開放平臺MIH聯盟,此聯盟將與伙伴共享規格、零組件與軟件協定,目標是以具有成本競爭力的零組件,以及電動車設計解決方案,來提供電動車代工,同時可以縮短產品開發時程。
除了MIH聯盟之外,鴻海本身也與一些公司在電動車事業結盟,并著重在電動車的協同設計、零組件制造、以及供應鏈管理。花旗認為,部份投資者可能會懷疑鴻海在電動車方面的能力,隨著鴻海已經在10月首次發布兩款電動乘用車,以及一款電動巴士,接下來可以密切關注,并可能導致鴻海的股價將可以重新評價。
蘋果汽車要來了,特斯拉要做好提防
蘋果公司涉足汽車領域可能會像iPhone在2007年徹底改變移動通信行業一樣撼動電動汽車市場,摩根士丹利如是說。
據彭博社報道,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計劃到2025年推出具有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摩根士丹利汽車分析師亞當喬納斯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價值10萬億美元的全球移動市場有待爭奪,如果蘋果進入該領域,對福特汽車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等汽車制造商來說可能是“明顯的負面影響” 。
周四,蘋果股價上漲近3%,創下歷史新高,從微軟手中奪回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的桂冠。該股周五延續漲勢,漲幅高達0.7%。即使該公司僅占據全球移動市場4%的份額,摩根士丹利也認為其收入基礎因此翻了一番。
還有更多:如果汽車可以自動駕駛,人們就可以利用iPhone上的其他時間花在方向盤上的時間。
事實證明,蘋果進入任何行業都經常成為擴大新技術規模的催化劑。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智能手表,該公司的產品發布幾乎總是會導致相關市場的擴張,而蘋果則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
摩根士丹利技術分析師凱蒂休伯蒂在另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的經驗表明,在Apple Car推出后的幾年內,人們對自動駕駛汽車采用率的上升趨勢甚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