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TCL旗下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量產前后,包括日韓和臺灣等地的國際面板巨頭開始布局被譽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OLED,面板產業鏈大有向OLED升級轉型之勢。
對此,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面板企業主要推出的都是中小尺寸屏幕的OLED面板,“個人認為,5年~8年之內,OLED尚不能在顯示屏上實現大量的商業運作。”他指出,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OLED在屏幕領域的技術尚未實現突破,技術還不太成熟;其次,目前業內已推出的中小屏幕的OLED產品,成本相當高。
不過,這并不代表TCL不會染指OLED產業鏈,它畢竟代表了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方向。李東生向媒體透露,計劃在今年年底投資一條4.5代(中小尺寸)OLED面板和低溫多晶硅產品生產線的試驗線,TCL將選擇國內專業院校和研發機構共同進行技術研發。他表示,“值得注意的是,OLED面板技術和液晶面板(LCD-TFT)技術,在技術上是有一定傳承的,可以說OLED是建立在LCD—TFT技術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來看,TCL布局OLED具有優勢。”
針對液晶面板因“供過于求”而出現的全球產業鏈大虧損的問題,李東生說,預計今年下半年,最多到明年上半年,液晶面板供需會達到一個平衡,“華星光電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到今年年底從現在的1.8萬張玻璃大板/月的產能,提升到今年年底的滿產產能,即10萬張玻璃大板/月,同時良品率達到國際較高的水平——92%”。他還表示,在華星光電現有220位外籍技術人員的基礎上,還計劃新招聘40~50名技術主管,其研發方向將是OLED和低溫多晶硅等新顯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