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它,是通訊市場正急速崛起的突襲軍隊,目標:KO蘋果。
華為并非上市公司,但卻比照美國上市企業對待投資人規格,每年舉辦分析師大會,廣邀全球分析師到場“質疑”自己,圖為2016年深圳大會現場。
4月11日,包括《商業周刊》記者在內的5百位分析師,和全球包含《時代》(Time)雜志在內等國際媒體擠進深圳一家五星級飯店,親臨華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年度分析師大會。
13年前,臺下只有50位聽眾,如今,大家得提早30分鐘排隊等待進場。
日前,華為公布的財報確實令人咋舌。 華為剛出爐的2015年財報顯示,對比蘋果iPhone營收只剩下1%的成長率,華為手機營收竟出現72.9%的史上新高成長率,而且攻略的新戰場,竟是歐洲與美國。
豪語! 攻消費市場
業績4年內挑戰千億美元
在中國,華為剛擠下蘋果,成為當地市場第一。 華為又傳出將挖蘋果墻腳,跟蘋果主要代工商鴻海一起去印度生產手機。 高成長率的光環,讓目前位居第三的華為大膽估計,“3年做到全球第二(KO蘋果),4到5年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三星)。 ”
分析師大會臺上,華為最高主管、輪值CEO徐直軍宣布:它將從專門針對企業市場做通訊設備的B2B廠商,開始大舉面向消費者做生意。 “2020年,2B(企業市場)我們要做到8百(億美元),2C(消費市場)要超越1千億(美元)是有可能的! ”
現在,華為已經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全球50大電信商有45家是它的客戶。
若其在手機市場真能沖上第一,中國,等于在通訊的戰場里,就有了一個易利信加上蘋果的國際級企業。
改革! 學特種部隊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有意思的是,華為在會場大出狂言,但在場全球分析師與媒體,無人有尖銳質疑,更多的關心是它會不會和對手思科(Cisco)一樣大搞購并。
《華爾街日報》預言它將在美國市場大展鴻圖,英國《衛報》還肯定它那部搭載萊卡雙鏡頭、售價749歐元(約合新臺幣2.8萬元)的新機P9 Plus,將挑戰蘋果和三星。
身為后進者,一個成立近30年的未上市公司。 華為是如何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甚至還有本事,侵蝕蘋果崛起的歐美地盤?
除了過去20多年其在全球電信商領域的基礎外,華為近期的組織改組,正在實現創辦人任正非的新管理邏輯:“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這個17萬人的組織,正大量將權力下放,并且跟美國特種部隊取經,重建組織戰斗模式。
有別于傳統軍隊作戰方式,以赴阿富汗的美國特種部隊為例,3人一組,成員包括一名信息情報專家、一名火力炸彈專家,以及一名戰斗專家。 作戰方式是情報專家先快速評估、判斷前端敵人狀況,由火力專家衡量作戰所需資源,最后交由戰斗專家殲滅敵人。 這背后都有一支龐大的后勤部隊在支持,讓特種部隊無后顧之憂。 這跟過去華為中央集權,透過指令讓部隊前進一百五十國市場征戰的方式完全不同。
訓練全能特種兵
開上萬堂課程,中低級職員免費學
財經作者程東升在《中歐商業評論》撰文舉例,隨著華為長大,組織層層堆棧,讓該公司開始出現官僚與決策緩慢的“大公司病”,這給予任正非很大的警訊。
任正非在過去10年除了師法IBM外,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在任時主導的新軍事變革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讓前端的組織變成全能,以前前線的連長指揮不了炮兵,要報告師部請求支持,師部下命令,炮兵才開炸。現在,特種戰士發一封電子郵件,炮兵就開打。如此,才能靈活應變。
這個改組,讓華為可以成立著名的“鐵三角”組織體系,讓第一線的員工站上前線、看到機會后,就能緊咬不放,不須再層層請示后勤單位。
然而,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華為要付出的第一個代價是:投資全能的特種兵。
如同全球政府都在做的事情:削減正規陸軍兵力,改增加特種部隊,要養出全能第一線員工。企業,就必須對員工投資。
《哈佛商業評論》在2015年底刊登,解剖華為的利潤分享機制一文。它直指,由于華為沒有公開上市,且任正非表率自宮,其將華為98.6%的股份交由員工持有,他個人僅持有1.4%。
經過結算,過去20年,華為的總凈利潤還比支付給員工的總凈利潤少了許多,員工的薪水、紅利和股利股息加起來,是公司年度凈利潤的2.8倍,而且這個比率還計劃提升到3.1倍,這是非常罕見的設計。
簡單舉例,以2015年每股配息人民幣2.86元為例,年資10年的中級主管,稅前的分紅就超過人民幣50萬元(約合新臺幣250萬元)。
為了讓這群“特種兵”的中級員工變強,華為大學一年開出上萬堂課程,供17職等以下員工免費學習。有意思的是,17職等以上的高級主管上課不僅要付費,還得請假才能放行。
自建研發軍火庫
年砸2,700億元研發,申請專利數冠全球
第二個代價是,用比蘋果還高的研發費用,打造世界第一的后勤“軍火庫”。
阿富汗戰場,其實比的是信息戰爭。 鐵三角部隊發現目標后,要把訊息快速傳回,最強的武器經過精算后,從后方發射,以一舉殲滅敵人。
目前,華為負責研發“武器”的有7.5萬人,是公司員額的四成五。 它付出的研發費用比蘋果還高,2015年付出的92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新臺幣2760億元的代價,等于臺積電把2015年全年營收的三分之一投入研發。 其申請專利數目前是世界第一。
權力下放給底層
要資深者離職再回聘,防官僚危機
但第三個,也是最難的代價則是:擺平“人”,釋出高層權力。
華為的組織從草創時的中央集權,導凍大時期的分封諸侯,已經養出一批強悍的高級干部。 現在這個機制,等于是要大家把權力下放。
或許華為比別人更幸運,因為任正非從創業第一天,就有很高的危機意識。 在《活下去,是最大的動力》(商業周刊出版)一書中,深刻談到任正非的“惶者生存”思想:“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
任正非常常會展開“末日演習”。 想象公司如果明日就要結束,公司會做出什么樣的調整應變。
如2007年其要求所有年資超過八年的員工主動離職,再由公司評估后重聘,這包括任正非本人,因為企業如果都是由資深穩定的人占據,很容易因為官僚而被淘汰。 這個改革,讓華為出現7千人集體請辭的狀況。但唯有如此,底層員工才可能認為,自己有機會上升,才愿意賣命。
植入“怕死DNA”
深化危機意識,讓部隊使命必達
任正非把“怕死”植入華為DNA,一位中級主管站在人來人往的分析師大會場中說:“華為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如果它終端(手機)做失敗、喪失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不知自己腐敗……這就是它的危機。 ”
這些調整機制,讓華為的部隊使命必達。 如日本福島發生核災,華為員工反而加派人手,在一天之內就協助軟件銀行與E-mobile等客戶,搶通3百多個基地站。
其像是有一個戰略地圖,從西非出發,2015年華為在意大利跟西班牙市場已經快速攻克,如華為高級智能手機在意大利的出貨量已比前年同期成長293%。
2016年將更主力攻打美國。 華為的盤算是,其強大后勤專利軍火庫若強,就可以支持無數個鐵三角部隊。 現在,華為主打兩品牌,華為品牌定位在高級市場,單價可比擬iPhone,主打企業或跟電信商合作,這是其在歐美主力。 當全球150個國家都有它的基地臺時,形同對其手機信號質量的保證,這對企業用戶具有吸引力。
現在,其又推出強調高性價比的榮耀品牌,鎖定網絡族群、年輕消費者,主要是在電商平臺銷售。 然而,榮耀將與華為共享專利庫,這是其很大的號召。 據華為榮耀國際業務部總裁尹龍所述:大家搭飛機常用到的飛航模式,即是來自華為軍火庫的專利技術。
別小看這個剛獨立出的子品牌榮耀的威力。 2015年,中國手機品牌小米銷售不如預期,就是榮耀的突襲結果。
在深圳會場里,我們看見華為對它作戰計劃的盤點。 先前,華為預估2015年將是手機爆發年,結果達標;要攻入歐美市場,正在進行中。 現在,該公司計劃除了手機,還要進攻云端業務。 因為,當多數人都在發展VR(虛擬現實)業務,視頻產業商機可望上看萬億元新臺幣,但能做通訊傳輸設備的廠商卻不多。
華為后續當然也有挑戰,其在電信設備的勢力擴張,對全球政府而言,是很大的警戒。 華為開始大走消費市場,甚至將簽下足球明星梅西當代言人,是其突圍模式,能否奏效,還可以持續觀察。
唯一確定的是,最可怕的對手,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而是最具危機意識的。
一個活下來的欲望,讓華為甘愿顛倒了17萬人的公司,避開了大公司的官僚危機,還進軍了歐美市場,成為《經濟學人》口中“歐美跨國公司的災難”。 后續它對歐美企業帶來的震撼教育,才正要開始。
華為“鐵三角”作戰簡要組織體系
交給前線小兵指揮,CEO變后援督軍
產品經理、訂單經理、客戶經理:解決客戶的需求、搞清楚客戶要什么? 維護客戶關系
實時反映市場需求,指揮后勤
研發:2015年砸92億美元研發勝蘋果
銷售:6萬市場人員做后盾,營銷2個月可花上4.5億元
制造:擁有半導體廠海思自制芯片
定期匯報進度、成效
CEO:下放權力給前線,每年最多僅2次否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