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國制造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低廉的人力成本。但是,這樣的刻板印象正在慢慢發生著改變。美國媒體最近研究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及幾乎所有的產品?中國有什么是美國所缺乏的?研究發現,中國制造業其實并不僅僅意味著低成本。
中國的競爭力依靠完整的供應鏈取勝
關于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優勢,這項研究是以蘋果公司找中國公司代工他們的產品為例來得出結論的。一名前蘋果高管對《紐約時報》說,中國的制造業優勢其實有很多,中國有更多的中級工程師,更靈活的勞動力和數量龐大的能立即提高產量的工廠。中國也有一站式的高科技企業。這位高管還強調說,制造蘋果手機的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如果他們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也有。
研究結論認為,低薪酬不再是中國制造業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原因。比如說,支付美國標準的薪金會讓每部iPhone的成本增加約65美元。但即便這樣,蘋果也負擔得起。事實上,中國的競爭力已經不再依賴低薪酬,而是依靠完整的供應鏈取勝。
中國依舊具備相對的成本優勢
那么這項研究說中國的競爭力已經不再依賴低薪酬,是不是意味著我國制造業的勞動力就沒有了成本優勢呢?
事實上,這項研究更強調“完整的供應鏈取勝”一個角度,而是從領一個角度說,不再依賴薪酬,有一定道理,但也是相對而言。縱向比,的確人力成本提高了,但橫向比的話,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勞動力成本僅為發達國家的2%—4%。從工資水平的國際比較看,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仍處于較低水平,較之于發達國家,目前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大約是英國的1/27,日本的1/22,美國的1/21;即使較之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4,墨西哥的1/3。
當然,紐約時報對于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結論也給我們的啟發和信心提升,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應該有豐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