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移動設備崛起、PC產業日益走下坡,市場將其原因歸咎于智能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雖所言屬實,但并非唯一因素。
科技顧問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Ben Bajarin近日在時代雜志(Time)網站發文表示,過去PC在商用市場需求高于個人消費市場時期,汰換周期約為2~3年。然隨著商用市場逐漸飽 和,2007年起,PC產業鏈中的NB轉而著重于消費市場。
而當市場達到成熟,零組件價格下滑、產品品質也趨穩定后,接著便是PC產業進入風暴的黑暗時刻。因大多數的用戶已購置PC,且硬體的成熟穩定延長了使用時間,促使汰換周期延后。
由于用戶對電子產品的消費心態,大多是基于「需要」考量,而非「想要」。故在購入產品后,除非壞掉,否則不會輕易換新。產品汰換周期的延長,也是造成PC市場逐漸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今日之PC產業,可為移動設備產業明日之借鏡。由于智能型手機屬于個人隨身裝置,相較于PC的10億~12億用戶,智能型手機用戶可上看40億~45億。目前智能型手機有15億~16億用戶,其中最大的兩個市場分別為美國的2.25億用戶,及大陸的5.25億用戶。
現今美國智能型手機普及率近70%,已屬成熟。2014年間,預估將可提升至80~85%。
有了PC產業前車之鑒,已可預期消費者壞了才換機的心態,也將沖擊智能型手機產業,跟去年同期相比,其成長已逐漸趨緩。
目前美國智能型手機市場主要由蘋果(Apple)領軍,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隨著每款Galaxy新機上市,逐漸擴大其市場。然新產品上市時,往日銷量榮景將難再現,市場上換機周期預計將拉長至2.5年。
業者須多費些心思,促進用戶升級意愿,否則換機周期將持續延長。PC制造商的口號「給用戶一個升級的理由」,或許亦能適用于市場成熟后的智能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業。
然不同于美國,大陸雖有Android OEM廠每季競相推出新手機,其市場卻未因此過度飽和。
近年來快速成長的小米機,過去2年每月出貨量高于三星手機。大陸智能型手機市場由于硬體規格不斷推陳出新而更加蓬勃,每季銷售可達幾百萬支。大陸某些地區的智能型手機平均生命周期為11個月,而部分高消費力地區甚至縮短為7個月。
這樣的市場看似成熟,其實不盡然。小米機氣勢雖如日中天,但并沒有具體數據可看出其顧客忠誠度。大陸市場上的一時潮流與長期趨勢實難分辨及預測。
由于大陸人口眾多,手機市場比PC市場大許多,已然成為「行動優先」導向,目前看來PC產業的經驗并無法適用于大陸市場。
而在印度、印尼及巴西這些發展條件類似大陸之國家,其智能型手機市場是否會追隨大陸腳步,還有待日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