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國產手機憑借高性價比及運營商的補貼,在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中所向披靡,斬獲了較高的市場份額。這不僅讓山寨機無處遁形,更讓三星、蘋果等國際一線品牌刮目相看。然而,國產手機始終擺脫不掉“低價、低質、低利潤”的陰影,以及由此而得來的“屌絲機”形象。
不過,自今年年初以來,以中華酷聯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正在努力改變低端形象,不斷推出自己的旗艦機型,在配置方面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抗衡,部分國產手機的配置甚至已超越它們,其欲在市場中實現“逆襲”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是,國產手機的“逆襲”道路似乎沒有那么順利,在國內高端市場,國產手機的銷量仍然低得可憐。在筆者看來,國產手機若想成功“逆襲”還需要邁過三道坎兒:
第一道坎兒是產品質量關
蘋果iPhone系列手機推出新品的周期間隔為一年左右。在這一年中,蘋果龐大的設計團隊一直圍繞著產品質量和設計進行工作。可以說,蘋果匯聚了世界上最優秀的設計團隊,正是其對產品質量的苛刻要求,才造就了當下iPhone手機的完美品質。與之相比,國產手機廠商采用的則是機海戰略,這一策略針對低端手機市場的確有效,因為消費者要的是性價比,即使產品不好用,換一個也只需要花費幾百元而已。然而,在面對三四千元的高端手機市場時,機海戰略就顯得不太適用了,因為恐怕很少有人會輕易換掉一個三四千元的手機。國產手機之所以出現頻繁死機、發熱、運行不暢、待機時間短等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其產品周期過短,沒有經過嚴格測試。這些問題對保證產品質量,樹立品牌口碑形成了致命打擊。
第二道坎兒是品牌口碑關
品牌溢價對于企業來說并非可以輕松獲得,必須靠長期的積累、獨具特色的營銷以及過硬的產品質量來實現。拋開產品質量不說,好口碑的積累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企業必須注重每一個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對于群體性的消費事件應積極予以回應,不能視而不見。在微博、微信盛行的自媒體時代,每個消費者的聲音都可能影響另一個或者一群消費者,這種幾何級的影響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第三道坎兒是創新能力關
第一個用觸摸屏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觸摸屏的是模仿者,第三個用觸摸屏的是跟風者,而當大家都用的時候你再用,就連跟風者都不算了。“頭像蘋果,腰像三星,腳像諾基亞,心臟是高通的,臉面是LG的,除了LO-GO(品牌標識)外,就是沒有一個特征是自己的。”這是很多國產手機的寫照。國產廠商應該明白,抄襲、模仿或僅突出硬件的“微創新”不算真正意義的創新,因為那些硬件并不是自己的,自己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一個組裝者。國產廠商想要博得 “上位”機會,就需要將對市場的洞察力轉換成戰略,將行業趨勢、消費需求、軟硬件技術融入到產品研發、營銷、服務中,只有這樣,才有希望開創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