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型手機的攝錄像規格不斷提升,對數碼相機(DSC)產業的沖擊也持續擴散,從品牌原廠、代工業者到終端銷售通路無一幸免。
DSC業者指出,從2013年上半的市場狀況來看,衰退態勢仍未停止,除了日系DSC大廠于先前再度下修2013年出貨目標及調整產品策略外,市場傳出,部分原定于秋季發表的新品也將遞延至2014年上半推出,DSC產業下半年旺季不旺的景象將再度上映。
業者表示,DSC業者低估智能型手機所造的侵蝕,特別是在中低階機種上,導致2013年上半品牌業者花費許多心力在調節庫存,而通路端在營銷資源的挹注及促銷幅度日益漸增;不過,市場買氣仍未有明顯起色,與2012年同期持平的目標看來遙不可及,連近年來DSC產業成長的關鍵動能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相機(MILC),如今也面臨銷售停滯的局面。
DSC業者認為,從上半年各廠春季新品發表動作就可以發現,規模較過去減少許多,僅剩下一線大廠的主力機種,二線業者幾乎音訊全無,再度證明市場大餅急速萎縮,產業洗牌效應持續發酵。值得注意的是,這此波產業重整后,2014年或許有機會止跌回穩。
事實上,在智能型手機竄起的這幾年,消費者對DSC產品的定位及需求有所改變,過去只要是跟影像拍攝、記錄有關的都與DSC脫不了關系,但現在消費者對于影像記錄、分享的概念直接與智能型手機做連結,而對DSC的需求僅剩下拍出具有美感、質量的照片,雖然DSC積極「智能化」也添加許多分享功能,但畢竟不如智能型手機,DSC該如何尋求突破、重新定位,將成為未來發展關鍵。
另外,市場分析,智能型手機高階機種的差異化越來越小,性價比高的中低階機種成長力道猛烈,相對來看,手機攝錄像規格急速攀升的時代已過去,消費者對攝錄像需求的注意力或許可重新回到DSC產品上。
業者指出,移動設備上的攝錄像規格競賽可說是已經步入同中求異的局面,舉例來看,同樣用800萬畫素的鏡頭,但各款拍攝效果卻不完全相同,過去手機品牌業者可以靠著規格較高、質量較佳的鏡頭,成功塑造出產品差異化,但如今,各廠靠著感光元件、影像處理器及軟件等也可達到同樣等級,甚至超越。
此外,智能型手機千萬畫素等級以上的規格,消費者漸漸無感,種種跡象都顯示智能型手機的攝錄像功能競爭進入瓶頸階段,而這是否會是DSC重新奪回發球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