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稱“鐵飯碗”的日本大企業接連發布提前退休計劃。有人另謀高就、有人自主創業、也有人還在尋找工作……退休之后的境遇雖然不盡相同,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還在困惑“竟然混到了自己要離開公司的地步”。但在日本,大量的“企業內失業者”已經阻礙了企業的運營,今后,人才流動必將成為日本經濟復蘇必不可少的條件。
松下和夏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電器企業,隨著經營業績不斷惡化,有不少人通過提前退休制度離開了公司。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從這兩家“日本式終身雇用制度”的代表性企業離職的人們,看看他們現在的狀況。
5月7日上午9點30分,大阪市。愛麗思歐雅瑪的社長大山健太郎把任命書遞給了跳槽來的新員工。
“我將努力開發現有企業做不到的創新商品”,1位員工在從大山社長手中接過任命書時,對未來的表現作出了這樣的承諾。他就是真野一則,今年已經59歲的“新員工”。
真野1977年進入松下,在那里工作了大約36年,在即將退休的2012年,他產生了跳槽的念頭。他當時想,“再在松下呆下去,自己的職業生涯或許會留下遺憾”。
真野的專業是產品設計。但最近幾年,他離開了一線,主要從事通用設計的推廣等工作。
還想重回一線親自操刀產品設計。但是,如果繼續留在松下里,這一愿望就無法實現。2012年的12月,就在年近花甲的真野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之時,他聽到了愛麗思要招收松下、夏普的技術類員工的消息。
59歲時邁出嶄新一步
愛麗思正在加緊構筑繼家用塑料制品之后的第二大業務支柱,最近幾年一直在努力擴大白色家電業務。其中一項舉措就是招收真野這樣來自松下、夏普的技術人員,在大阪新建開發基地。
真野覺得,這是重返一線最后的機會,于是果斷決定辭職。把賭注壓在了進愛麗思上。
作為職業生涯的集大成,真野為面試做了充分的準備。他覺得,“自己已經快要到退休年齡,如果不能完全展示出自己的技術,就不會被錄用”,因此,他逐一盤點過去的職業經歷,認為單憑一份履歷表現不出自己的態度,真野還把他在松下時的作品全做成了展板。
或許是這樣的精神打動了愛麗思的管理層和人事負責人,從松下退休1個月之后,真野在2013年1月,接到了愛麗思發來的錄用通知,他將在一個新的環境從事空調產品開發。“希望你能馬上發揮出戰斗力”,直到今天,真野都無法忘記在被錄用后的研修中,大山社長對他說的這句話。
真野回到了一線,當然,未來的道路并不一定是鮮花盛開。從松下這個龐大穩定的企業,跳槽到年輕員工多、老板說了算的愛麗思,光是習慣這樣的環境肯定就需要不短的時間。“我已經一把年紀,松下的工作方式已經滲進了骨子里,還能習慣嗎?”在真野的心中,不安與期待一樣強烈。
“盡管如此,我仍然想在一線走完設計師的人生。我現在要做的,只有全力投入新工作”,真野表露出了這樣的決心。
松下、夏普等日本的代表性電器廠商如今正在流出大量的人才。過去,這兩家公司在確保終身雇傭方面都是數一數二的。只要進了公司,就意味著得到了直到退休都有穩定生活的保證,而且還能享受到優厚的培訓和福利待遇。然而,隨著企業業務的停滯不前,這種曾經引領日本企業席卷世界市場的日本式終身雇傭形態出現了裂痕。
正因為如此,像真野這樣百般糾結也要離開“安樂窩”,到新天地大顯身手的人越來越多。
“重視員工是松下最大的優點,但最近的政策顯然是在嫌老員工礙事,令人對企業產生了疏遠的感覺”,在松下的會計部門工作了30多年、于2011年底離職的長谷川誠(化名,56歲)這樣描述他離開公司的理由。
大幅偏向提拔年輕人的做法始于前社長中村邦夫的時代。“希望去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懷著這樣的想法,長谷川跳槽到了一家泰國汽車部件企業。
薪水少了很多,但很有成就感。憑借在松下為產品開發計算成本的經歷,長谷川得到了會計的工作。而且,因為有到亞洲其他地區工作的經驗,長谷川深知如何與當地的員工打交道,也了解當地的客戶。“沒想到會在退休前離開公司”,心中雖有這樣的遺憾,但對于自己的選擇,長谷川并不后悔。
從祖父開始一直為松下效力
從松下離職,2013年1月開始在洋馬擔任業務系統部長的矢島孝應(56歲)也從未想過自己會離開松下。
矢島的祖父經營了一家銷售松下電器產業的火箭燈的代理店。他還有一張小時候被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抱著的照片。他對松下的感情,要比別人深上一倍,自從1979年進入公司以來,他忠心耿耿地在松下工作了約34年。最近還曾在被松下納入旗下的三洋電機擔任執行董事兼IT系統本部長。
矢島決定退休的契機,是2012年8月松下發布的精簡總部部門計劃。在得知今后的戰略宗旨將是強化業務部門人才之后,矢島不禁開始思考,一旦三洋電機的業務重組告一段落,自己在公司里豈不是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矢島與津賀一宏社長是同一年進入松下的。按照矢島的說法,“如果我是津賀,應該會為如何用我而頭疼”。
出于對松下的熱愛,矢島在選擇跳槽的目標時,心里下了兩個決定:一是不去同行公司,二是不做向松下推銷商品的工作。因為長期任職于信息系統部門,外資軟件企業曾出高薪聘請矢島,但矢島沒有違背自己的決定,回絕了對方。
現在,矢島對于松下的感情也沒有變,但心境已經煥然一新。矢島說:“洋馬現在的目標是使銷售額達到1萬億日元。我希望盡我所能,為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
對于“什么都做不了的公司”沒有留戀
在從松下和夏普離職的員工中,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
曾在夏普擔任光伏發電技術員的山木琢磨(化名,35歲)在再就業信息網站注冊后,被第一家向他發來面試通知的企業錄用。對方不僅讓山木從事自己喜歡的業務,年薪還比以前高了150萬日元,如今,他對夏普已經沒有留戀。
山木2003年進入夏普工作。當時的夏普正在全力發展光伏發電,山木被分配到了他最初就想去的光伏發電部門。但隨著公司的業績不斷惡化,想做的事情也逐漸變得無法做到。
公司明顯沒有在研發上下力。拿不到預算,不能加班,想要的器材買不了。耗時3年以上的中長期項目接連被叫停。
山木完全看不到5年之后夏普要靠什么盈利。5年后自己就40歲了,趁著現在年輕還有選擇的機會。山木說:“正如夏普的宣傳口號‘著眼點真SHARP(犀利)’一樣,挑戰新事物是夏普的優點,但這樣下去的話,我將一事無成。”他早已打消了過去與夏普共存亡的念頭,滿腦子想的都是新崗位的工作。
直到2013年3月還在松下任職的中川誠(化名,35歲)也體會到了步入嶄新人生的成就感。
中川原本就與松下保守的氛圍格格不入。業務部門從不面向客戶,只考慮如何向總部解釋。
中川的工作完全對內,每天要制作大量提供給公司內部的資料。回顧當時,中川說:“每天都是在公司內部人員之間周旋,實在太累了。”過去,再就業代理曾對中川說,“在松下從事國內營銷的經驗不是優勢”,這句話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終于,在后輩如愿跳槽的帶動下,中川在2012年秋天在再就業服務公司注冊了。
再就業服務公司介紹的不乏索尼、三星電子等國內外大企業。但中川覺得,“如果跳槽到電器企業,還不如留在自己最喜歡的松下。我想到其他行業試試自己的實力”,就這樣,他最終選擇了電子部件企業。
中川新崗位的薪水與每月的營業利潤掛鉤。與松下執著于部門銷售額的方式大相徑庭。他現在每天都忙得團團轉,“出差的時候,我會盡可能多地約幾家公司見面。與在松下時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在提前退休的員工中,還有人沒有跳槽,而是選擇了自主創業的道路。其中就有曾在夏普擔任液晶技術員的中原真(52歲)和曾在夏普在美國的技術研究所擔任副社長的廣島規(54歲)。
他們兩人打算在2013年秋天推出的教育服務原本是準備在夏普開展的業務,但在公司內的新業務計劃中多次提案都沒能通過。要想開辟新業務,銷售額至少要達到100億日元。但是,100億日元規模的新業務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懷著無論如何都要實現新業務的想法,兩人決定拋開原定計劃,創造一種能夠從小規模銷售額起步的新業務開發機制,也就是夏普提供技術和人才,商務模式和資金從外部籌措的機制。
廣島說,“夏普中有無數的好技術在沉睡。但在與其他公司合作實現商業化的方面比較弱。采用新方式的新業務計劃或許能彌補這一弱點”。
中原和廣島想出的機制如果能實現,可能就不會離開夏普自主創業。但他們的希望落了空,方案在2012年8月31日被斃。中原說:“現在的夏普在吃前輩們創造的技術的老本。夏普原本追求的是世界首創,但不知何時已經變了。”
希望破滅的中原和廣島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通過提前退休制度,于12月15日離開了夏普。中原說:“現在是全身心投入新事業,非常開心。讓我想起了熬夜加班都不在話下的年輕時代。”
當然,提前退休的員工并非全都順利煥發了第二春,也還有不少人在為找不到新的道路而苦惱。
2012年底從夏普離職的田中涉(化名,42歲)就是其中之一。從2012年秋天開始,田中一直在找工作,但卻遲遲沒有結果。田中原以為憑著出身于夏普的資歷,一定會有公司錄用他,但每天的遭遇令他深切地感受到,這個想法太過天真。
只要能就業,沒做過的行業也無所謂——帶著這樣的想法,他甚至叩響了流通行業的大門。但是,雖然過了筆試,面試還是刷了下來。
“你想在本公司如何發展?”就連這種所有求職者都會想好答案的簡單問題,田中都無法順利作答。“我只能含糊其辭地回答說‘我曾在夏普工作’”(田中)。田中在夏普的時候年薪大約是600萬日元,再就業服務公司對他說,“如果愿意降到500萬日元,就能找到工作”。但實際介紹的工作崗位的年薪卻在400萬日元的水平,田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然而,田中并沒有放棄希望,他說:“我的期望并不高。再等一段時間,在‘安倍經濟學’效果的帶動下,就業機會或許也會增加。”
應該更早著手的人才流動化
有的跳槽到其他行業、有的創辦了新公司、有的在繼續找工作──提前退休者的境遇各不相同,其中,有不少人如今依感到彷徨。也有很多人背負著薪水減少、創業風險、長期失業等過去在大企業當員工時嘗不到的辛勞。
縱觀“松下和夏普的離職者”,越是擁有離開公司也通用的技術和人脈的人,踏出新的一步也就越順利。但在現實中,在終身雇用的前提下,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之前可能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技術和人脈。
大和總研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日本企業內失業者的人數為246萬人。這一數字與完全失業者不相上下,如果不讓這些被埋沒的人才重新發光發熱,日本經濟復蘇也就希望渺茫,這就需要更大范圍的人才流動。為此,企業和個人都必須做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