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制造業中,薄膜液晶監視器(TFT-LCD)供應鏈的分工作業模式,跟NB組裝或手機生產大不相同,除了關鍵物料是由國外供應商直接供應之外,前段的Array制程與中段的Cell制程都必須要在臺灣完成,而后段的LCM(LCD Module)模塊制程則是在大陸執行,待面板模塊生產完成后再供應到NB、TV、手機、相機等制造商去進行最終成品組裝。統寶光電供應鏈本部處長馮輝靜表示,液晶面板的制程包括玻璃基板、陣列結構、彩色濾光片、面板組合、液晶注入、偏光片貼附、驅動IC與電路板組裝、背光模塊組裝等過程,其中前半段所牽涉到的精密度有技術門檻,而且相關關鍵物料還有使用時間限制,因此在供應鏈的分工上,跟大部分的電子制造業分工模式,可說是相去甚遠。
關鍵物料有生命周期限制 庫存拿捏難度高
在前段Array制程當中,會使用到光阻劑、化學品、玻璃基板與導電玻璃等材料,其中光阻劑與化學品有產品生命周期限制問題,而且大多是從國外進口,材料供應商會要求原料出廠后要在一段時間之內必須使用完畢,才能確保液晶面板的化學穩定性,因此面板生產商對于關鍵物料的庫存控管十分棘手。因為數量必需控制好,才不會發生因庫存數量不足而停止生產,或者是庫存數量過多而造成逾期淘汰,反變成庫存損失。
至于中段Cell制程當中,包括液晶、Spacer、配向膜、偏光板、彩色濾光片等,都是此一制程所需材料,然而在此制程當中,除了加工精密度要求高之外,也有部分國外進口材料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內使用完畢,因此庫存控管也是難題。
跟時間賽跑 物流管理成瓶頸
馮輝靜表示,包括前段或中段所使用到的關鍵材料,大多是由國外原產地供貨到臺灣,因此前置作業時間變動大;由于大部分關鍵材料屬于保稅物品,最終會進入相關保稅區進行加工,包括科學工業園區、加工出口區與保稅工廠等區域,因此通關作業順利與否,將直接影響供貨的效率與質量。
由于關鍵材料具有高價值、產品生命周期短的特性,很容易于運輸或儲存過程中,因為外界操作不當或溫度異常變化而造成材料損壞,因此供應商在國際物流中心的挑選與規劃上非常重要,畢竟不是每個國際物流中心都具備關鍵材料儲存與運輸能力。若是再加上要達到符合制造商所希望的JIT(Just-In-Time)及時供貨生產模式,受過專業訓練且擁有保管設備的國際物流中心,是不可獲缺的關鍵要素。
后段組裝壓力小 生產良率成關鍵
由于后段組裝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因此不少面板廠都將LCM后段組裝廠設在大陸,并且依照不同產品類、尺寸與終端客戶類型而安排在不同地方。其中,友達的后段組裝廠分別是在蘇州、廈門、合肥、惠州、無錫;新奇美的后段組裝廠則是在寧波、佛山、南京、深圳、昆山、廈門、重慶;中華映管的后段組裝廠是在吳江、福州、深圳;瀚宇彩晶則是在南京、武漢。然而不管廠商的后段組裝廠在哪里里,只要運輸過程沒有出現意外,并且組裝廠確保水平以上的生產良率,其實發生問題的機率是相當低的。
至于在物流架構上,因為是透過國際物流中心,以海運的方式,將保稅工廠生產出來的面板輸往位在大陸的LCM組裝廠,所以這段要控管的重點,就是客戶需求與運輸時間所需時間是否能安排好,只要能減少因緊急出貨所需的空運比例,不僅可以為面板廠省下不必要的空運費用支出,也能確保在客戶端的庫存是在合理范圍,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面板跌價損失,進而為公司創造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