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供應鏈消息,華為Mate70系列已加單30%,總備貨量提升至1700萬臺。
12月4日10:08,華為Mate70系列正式線上線下同時開售。華為商城秒售罄,線下門店再現購機者排長隊。
據華為渠道透露,華為Mate70系列各個規格和顏色,都有程度不同的溢價,范圍為300元-2000元。
此前,11月18日12時8分,備受矚目的華為年度高端旗艦系列華為Mate 70系列正式開啟預訂。
華為官方商城顯示,預訂開啟后5分鐘之內,已有超27萬人預約。
截至11月19日早8時,Mate 70系列預訂量已突破200萬人。
作為華為Mate系列史上國產率最高、性能最強——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稱之為“強得飛起”的高端旗艦手機,華為Mate 70系列的關注度居高不下。
據了解,華為Mate 70系列將搭載新麒麟芯片,且首發搭載華為純血鴻蒙操作系統。
此次華為Mate70系列提升了備貨量,以此應對市場熱情。
據華為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華為旗艦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71%。
IDC稱,第三季度,華為在中國市場份額為15.3%,位居第三,連續四個季度同比增長幅度達到兩位數。
德邦證券研報指出,隨著華為陸續發布三折疊屏手機、nova 13、Mate 70等新機型,華為手機銷量有望進一步增長,相關供應鏈將持續受益。
總是銷售火爆后才加單,華為前期為什么不多備貨?
首先,或源于華為預判不足,華為Pura 70的銷量讓華為的預判過于保守了。
我們知道,華為不可能去搞饑餓營銷,在鴻蒙NEXT需要終端支撐占用率的最關鍵當下,饑餓營銷是自毀長城,備貨不足,首先是對消費者需求預估不足。
華為在前期的首批備貨是400萬,目前看是遠不夠首銷近700萬的市場預約人群,目前南方工廠正在加緊產能爬坡中,預計12月下旬,下沉市場各版本貨源會得到有效改善。
對消費者需求預估不足,這或許與華為從Pura70銷量有關。據媒體報道,從4月18日上市開售至10月中旬,華為Pura 70系列6個月實現銷量突破650萬臺。
平均單月突破100萬臺,對于華為來說,依然中規中矩,或許Pura70的銷量讓華為對Mate70的銷量預測過于保守了,如果從Pura70近半年的銷售周期來預判Mate70的銷量,前期備貨400萬部是足夠的。
因此,對Mate70系列前期需求缺乏精準預判,或者備貨不足的一大重要原因。
那么有人就問了,前期為啥不能多備貨呢?
其實這又有幾個原因。首先,所有的手機產品都是按需生產,并不是說預估能銷售1700萬,所以我就先生產1500萬堆著。
如果這樣操作,會引發很多問題:首先,如果產品出現大規模質量問題,那就全泡湯。
其次,生產1500萬臺,那么這些貨物堆哪里?儲存運輸也是個問題。其三,你不可能保證所有的產品都不出問題。如果前期產品存在瑕疵或問題,那么還可以做到后期優化,備足了大概前期需要的量后,邊銷售邊生產,有問題也能及時改正。
其三,如果產品的銷量不及預期,這會導致成本采購與庫存壓力大增,導致現金流與資金壓力空前巨頭。
所以,無論是華為與蘋果,還是小米OV,都是按需生產, 作為工業產品,很可能會發生在設計生產測試中都無法發現的問題,而等到實際銷售的時候才會大規模出現,比如當年的火龍888。
而即便是按需生產,華為背后尤其是芯片的代工制造方實力還不具備規模化快速生產的能力。
蘋果背后有富士康、立訊精密、緯創、和碩聯合、比亞迪等多家廠商生產,它有足夠強的規?;焖偕a能力。
它可以先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相關調研來確定訂單量,然后由廠商備貨,準備出第一批客戶的產能,再根據持續釋放的需求與訂單量,再準備第二批的產能,兩批產能可以更快的銜接上,缺貨時間差也就不存在了。
但華為不一樣,臺積電不給華為生產,中芯國際被限制,富士康不可能代工,現在華為芯片與手機代工制造背后的廠商外界無從得知。但正因為大的代工生產巨頭被限制,背后給華為生產的廠商帶來的生產量與產能也難以喂飽華為的胃口。
而產能不足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現在華為所有的芯片已經實現100%國產化。
這100%國產化背后是華為對芯片供應鏈的整合與研發做出了巨大努力與突破,但同時也帶來了產能、產線、量產良率等方面的挑戰。
我們知道,Mate70系列,是CPU、GPU、NPU、ISP、自通信基帶、儲存、調制解調器、電源管理芯片、射頻芯片等全自研,而麒麟9020是華為整合國內半導體供應鏈、聯合多家行業龍頭研制加制造出來的完全國產、自主研發的芯片。
所有芯片全自研背后,生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質量問題需要調試,也不可避免帶來的是良率與產能的問題,全新的芯片第一次裝到手機中,各方面的準備不可能十全十美。
相比Mate60,Mate70系列需要新增很多芯片產線,背后的制造工藝和生產能力與配套尤其是芯片產線的增加,包括工廠廠房、人工等各方面的準備。產線重組需要擴產建廠房,所有配套也要同步去擴大產能。
由于良率與質量調試等方面的原因,又給前期制造帶來了成本問題,前期制造成本明顯是最高的。即造的越多,賺的越少。等產量穩定后,工藝等流程熟練后,成本會下降明顯。即造的越多賺的越多。
因此,從成本角度來看,前期也不太可能備太多貨。為了降低元器件和成品的庫存壓力,只能維持在某一個數量級。
此外,華為手機的現貨,是優先給實體店、經銷商。華為已在全球建立超60000家門店和專柜,其中包括超過5500家體驗店和超過2100家華為授權服務中心,在前期備貨有限的情況下,線上的備貨沒辦法給太多。
華為的授權店,是華為主動供貨,畢竟,華為實體店和授權店,需要銷量和收入。
而考慮到北上廣深華為的購買消費群體比較多,有些授權店的預訂數量太多,導致二三線授權店供貨就難免受到影響。而有些授權店則因為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生意不會太好,所以拿到的貨,可能會有現貨。
這導致的一個現象是,線上難搶,線下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有些門店有現貨,有些沒有。當然不可避免其中大量黃牛混跡線上線下,也加大了普通消費者搶購的難度,種種因素導致了Mate70系列依然缺貨。
這其實也給廠商一個教訓,對產品需求做提前的市場調研與需求推演,做到提前精準預測非常關鍵,這就能確保留住潛在消費者,避免消費者流入競爭對手陣營。
盡管面臨這些困難和挑戰,華為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來解決問題。當前華為也在加班加點加大生產投入,強化生產線的擴張和優化,以提高產能。
如何優化產能、備貨、定價、以及線下渠道的銷售、與黃牛的攻防戰等等,華為需要在接下來花大力氣解決,這或是避免Mate70銷量后勁不足,導致流入競品陣營的關鍵。
不過大概率,隨著產能提升與改善,明年Mate80發布的時候,前期幾個月搶不到貨的問題大概率或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