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表示,在“更卷”的汽車智能化時代,只有頭部企業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這樣的企業除了華為,還有比亞迪,一般公司很難在競爭中存活。
其表示,華為每年投入100多億元用于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智能車控等領域研發,從未來5-10年的更長遠角度看,能存活下來的車企只有少數幾家,比亞迪是少數能存活下來的巨頭之一,而其他公司,中小玩家可能沒有足夠的重資產投入來支撐未來發展,無論今年的業績如何,都無法代表未來也能存活下來。
事實上,余承東已多次表達過類似觀點,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其認為,未來的頭部車企每年產量達不到500萬輛甚至1000萬輛,企業將很難立足,而中小企業將被兼并,“今后主流車企要想活下去,千萬臺的產能是必要的,沒有的話就活不下去。”另外,他重申華為不單獨造車,而是與車企聯合造車。
余承東的另一觀點是,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競爭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也是決勝的關鍵。接下來,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將重現10多年前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變局,2025年將會是一個分水嶺。“如果不能抓住智能電動網聯汽車的機會,無論多么強大的公司,將來都有可能消失掉。”
日前,余承東在AITO問界汽車第10萬輛量產車下線儀式上表示,AITO問界15個月達成10萬輛量產車下線,標志著用戶對我們的認可與信賴,也驗證了華為智選車模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