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消費電子市場低迷頗為不同的是,在全球對碳排放管控越來越嚴格,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汽車產業迎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良機。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6.6萬輛,全球產量達到320萬輛。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達354.5萬輛,同比增長1.6倍。2022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66.1萬輛,同比增長1.2倍。
這一釋放巨大潛力的市場,吸引了手機終端、手機上游供應商向這一市場進軍,在手機終端,如今華為在“智選”模式下已嶄露頭角,那么奔赴車載市場的手機上游供應商們,如今的境況又如何呢?
一位熟悉車載市場的人士則直言,目前,豪威、索尼、思特威、舜宇、歐菲、聯創這幾家車載攝像頭芯片、鏡頭廠商跑的較快。
先入局的廠商已嘗到甜頭
消費電子市場憑借著龐大的體量,曾令不少從業者賺的盆滿缽盈,但是隨著多家廠商擴產腳步的加快,整個消費電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毛利率下滑更是屢見不鮮。
在這一階段,具備敏銳市場嗅覺的手機上游廠商已提前做好戰略規劃,并尋找新的增量市場,而在經過多方的考察調研后,它們將目光盯向了汽車這一市場。
與手機市場頗為不同,汽車這一市場對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最開始的時候,車載上游供應商都是要經過基礎認證。
另外,一般而言,零配件廠到汽車廠商的完整認證周期需要2-3年左右,因此想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不僅前期面臨大額資金的投入,同時還可能面臨進入汽車產業后“數年”不進賬的情況。
不過,壁壘高就存在一個明顯的好處,下游客戶亦傾向于使用口碑成熟的零部件廠商,因此一旦進入供應體系即形成一定競爭壁壘,行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另外,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銳不可擋,而這也是手機上游廠商想進入這一市場的原因。
經過觀察發現,其實早年,手機上游企業中,已有不少廠商將業務拓展至汽車這一領域,例如舜宇、豪威、京東方、深天馬、景旺電子、欣旺達、信利國際、歐菲光、聯創等。
而在消費電子產品毛利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更多的手機上游廠商開始向這一市場進軍,其中包括沃格光電、思特威、丘鈦科技、三贏興等一批企業。那么如今哪些廠商已在車載市場嘗到甜頭了呢?
據一位熟悉車載市場的業內人士透露,在車載光學這一市場,豪威、舜宇、歐菲光、聯創、索尼、思特威這幾家廠商在汽車這一市場跑的非常快。
在車載市場布局較早的廠商,在業績方面的優勢已頗為明顯。以車載攝像頭芯片端為例,今年上半年豪威車載業務為韋爾股份貢獻了約16.1億元。
據了解,韋爾股份憑借著先進緊湊的汽車CIS解決方案覆蓋了廣泛的汽車應用,包括ADAS、駕駛室內部監控、電子視鏡、儀表盤攝像頭、后視和全景影像等。近年來,其汽車CIS產品表現出的優秀性能也幫助其獲得更多設計方案的導入,截止目前其車載攝像頭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
此外,與韋爾股份同期進入車載市場的舜宇光學,今年上半年車載業務收入約為17.25億元,同比增長6.9%,而舜宇光學的車載鏡頭出貨量穩居全球首位。
舜宇光學在公告中直言,在汽車市場2022年上半年供應鏈芯片短缺、多點疫情爆發、車廠停工停產等多重不利因素進一步使得汽車市場步入低潮。但令人可喜的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勢不可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迭代,進一步推動了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自動駕駛系統的蓬勃發展。
京東方也屬于車載市場布局較早一批企業中的一員。據悉,京東方把控股子公司京東方精電(00710.HK)作為車載顯示業務發展平臺。2022年上半年,京東方精電實現營收48.31億港元、同比增長51%,股東應占溢利2.51億港元、同比增長164%;向客戶銷售的薄膜電晶體(TFT)及觸控屏顯示模組,在中國國內的銷售收入同比增超60%,在歐洲、美國、韓國及其他大多數地區的銷售收入也顯著增長。
當然,除了上述的韋爾、舜宇、京東方外,布局時間較早的手機上游供應商如欣旺達、深天馬、信利國際、景旺電子在汽車這一領域的業績也頗為亮眼。
經過查詢,今年上半年欣旺達動力電池收入約為42億元,同比增長631.92%。而深天馬在公告中雖未公布其車載業務收入情況,但是據其透露,該公司車載顯示業務訂單充裕,今年上半年車載顯示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20%,其中LTPS車載產品占比持續提升。
與深天馬頗為相似的是,信利國際在公告中也未曾透露其車載業務收入情況,不過據悉,2015年其車載顯示屏出貨排名全球第七,市占率7%,之后其一直維持在行業前十名。
景旺電子車載業務收入情況也未具體對外透露,但是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景旺電子曾透露,汽車電子是公司目前占比最大的下游板塊,下游企業訂單飽滿且呈穩定增長趨勢,同時其直言,公司的汽車客戶主要為國際Tier1的零配件商及國內電池龍頭零配件商。
從布局的時間和收入可以看出,在2010年前進入車載這一市場的手機上游廠商,如韋爾股份、舜宇光學、京東方、欣旺達在2022年僅半年時間里車載業務便為其帶來15億元以上的收入。
再來看另外一波進入車載市場時間線的廠商,得潤電子、歐菲光、聯創、長盈精密、長信科技分別于2012年、2015年、2015年、2016年和2014年跨足車載這一市場。
經過查詢發現,歐菲光2022年上半年車載業務收入約為5.96億元,同比增長44.31%;長盈精密車載業務收入約為10.49億元,同比增長139.90%;得潤電子汽車電氣系統收入10.92億元,同比減少1.57%、汽車電子及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11.68億元,同比增長4.17%。
雖然聯創未公布其車載相關產品的收入,但是其透露,公司2022上半年車載鏡頭及模組出貨快速增長,收入同比增長910.30%。而其它布局時間較晚的廠商,車載業務收入情況暫未詳細披露。
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在汽車這一市場提前布局的廠商無疑已嘗到這一市場的甜頭,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后續它們有望持續釋放紅利。
車載市場正處于戰亂時代:與10年前的手機市場相似
從手機上游廠商布局車載這一市場的時間點來看,先布局的廠商無疑在車載各細分市場已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
當然,另一波提前進場的廠商無疑也已嘗到甜頭,例如車載攝像頭廠商歐菲光亦或者是聯創均是如此。
以歐菲光為例,據了解,歐菲光自2015年開始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通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順利成為國內整車廠商的Tier 1供應商,目前已取得20余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商資質。
反觀整個手機市場,如今不僅訂單量下滑,就連產品的毛利率也大幅降低,在這一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手機上游供應商開始往汽車這一市場進軍。
那么,現在再往汽車這一市場進軍,是否已為時過晚呢?對此,有業內人士則表示,還不晚,現在是戰亂的時代,與10年前的手機行業一樣。
不過,有業內人士則給出了相反的看法。另外一位業內人士則直言,整個汽車市場也開始內卷了,特斯拉降價便打響了淘汰賽的第一炮。
上述人士進一步補充到,新能源車企威馬的處境不佳。據已披露的消息稱,威馬汽車擬對出行事業部進行調整,該部門原下屬的技術部和產品部正進行大范圍減員,原出行事業部總經理劉立群也已于上月離職。
在上述人士看來,車載市場未來也將同手機市場一樣,最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只剩下幾家車企品牌。而對于車載市場現存在的機會在哪這一問題,該人士則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汽車的上半場電動化時代已結束,下半場智能化時代已到來,而如今汽車市場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存在著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