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5日,蘋果公司更新了其2021財年供應商名單,與往年至少能排滿200家不同的是,2021財年只列出了191家供應商。根據蘋果公司的說明,供應商名單占其2021 財年全球產品材料、制造和組裝直接支出的 98%。
從供應商總數量來看,由200家縮減成191家,似乎代表蘋果的供應商更趨于集中。但筆者通過對比蘋果2020和2021財年供應商名單還發現:雖然果鏈中的供應商總數有所減少,但是供應商的工廠數量卻有顯著增加,來自美國本土的工廠數量也有提升。這或與蘋果“將供應鏈管理風險分散到其他地區”的行動計劃,以及美國政府力推的“制造業回流”有關。
而在果鏈中“消失”的供應商,受企業更名、并購、爆雷等原因影響,它們背后的故事顯然也不簡單。
蘋果在分散供應商工廠的集中度
根據蘋果公司公布的供應商資料,筆者從多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出幾個表格。在表格中供應商的地域劃分,主要參考其母公司總部所在地區,跨國公司可能在不同地區設有多個總部,本文以其最先成立的總部所在地區為準。
表1:蘋果公司2021財年供應商全名單
最近,蘋果公司公開了其2021財年供應商名單,總計195家供應商在列,與2020財年的200家相比,供應商總數量約縮減4.5%(減少了9家)。僅看這組數據可能會認為,蘋果供應商的集中度在加強,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圖1:蘋果公司2021財年供應商地區分布
在這191家供應商中,有74%(142家)來自亞洲,18%(35家)來自美洲,7%(14家)來自歐洲(圖1)。參照供應商母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可看出:來自中國臺灣的供應商最多,達到了46家,其次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供應商,有40家,再次是來自美國的供應商,有35家。來自日本和韓國的供應商,分別有31家和14家。
圖2:蘋果2020-2021財年TOP5地區供應商工廠數量
果鏈中的供應商多為跨國企業,它們在各個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工廠,如果不拘泥于供應商數量,而去觀察供應商工廠的分布情況,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信息。
筆者在圖2列舉了蘋果供應商工廠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日本、韓國的分布情況。在2020和2021財政年期間,向蘋果供貨的工廠數量有顯著增加。原因是蘋果正在分散供應商工廠的集中度,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當下,合理地把產能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工廠來生產,可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疫情防控、地緣政治危機、國際貿易爭端所導致的臨時工廠停產、減產以及物流危機,這是近年來蘋果公司極其重視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中、日在果鏈的地位被稀釋
在蘋果公司2020和2021財年供應商名單中,來自中國大陸和日本地區的供應商工廠數量變化不大,而來自美國、中國臺灣、韓國地區的供應商工廠數量有明顯的提升,尤其是美國供應商工廠數量從54個增長到85個。筆者認為,這與該國政府近幾年來注重的“制造業回流”息息相關。
最近幾屆美國政府都把“制造業回流”作為對外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呼吁“美國制造”而大打貿易戰,到現總統拜登為推動美國本土芯片制造而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美國政府的一系列行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企業在美建廠的積極性,這是蘋果公司增加美國供應商和美國工廠的原因之一。
雖然中國大陸供應商工廠的占比仍是第一,但是在蘋果最新的供應商列表中,來自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工廠數量整體變化不大。由于供應商列表中的工廠總數量在增加,所以相對而中國大陸和日本在果鏈中的地位被稀釋。筆者認為,蘋果供應鏈策略的改變,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稀釋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地位。當然,供應鏈方面的調整需要循序漸進,我們在短期內大概率不會看到過于激進的變化。
“消失”的供應商背后有何隱情?
需要強調的是,蘋果公司所披露的供應商名單信息,只占據了相應財年的全球產品材料、制造和組裝直接支出的98%,這意味著可能會存在部分(占其產品材料、制造和組裝直接支出額的2%)供應商不在榜單上的情況。但我們預計,這類不在名單上卻又實際供了貨的供應商的數量不會有太多。
2021財年,有27家供應商從果鏈中“消失”。與此同時,還新增了18家企業(詳見表2)。來自中國臺灣的供應商“3進5出”,來自中國大陸的供應商“7進7出”,來自日本的供應商“4進6出”,來自美國的供應商“2進2出”,來自韓國的供應商“1進1出”,來自其他地區的供應商“1進4出”。
表2:蘋果2021財年新增、剔除的供應商名單
實際上,“消失”的供應商并非都被蘋果所“淘汰”,部分企業是因更名或被并購,而換了一種存在方式。
供應商更名
改名或重組的企業包括JXTG株式會社、Silicon Works——2020年6月,JXTG株式會社改名為引能仕控股,并以引能仕控股的名字重新列入果鏈;2021年年初,Silicon Works從LG集團剝離,隨后與其他公司合并成LX Semicon,后者被列入了2021財年果鏈名單。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剝離、重組后的LX Semicon從LG Innotek收購了碳化硅資產,還加強了DDI、電源IC、MCU和PMIC產品的布局。
表3:并購發生后在蘋果供應商列表中的表現
供應商之間的并購
供應商之間的并購行為,也導致了在果鏈中的“消失”,這主要是買方吸收了賣方的蘋果業務,包括ADI和美信集成,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和沙伯基礎創新塑料。
2021年8月26日,ADI完成了對美信集成的并購,并對后者的業務做了整合,在蘋果公司2020財年供應商列表中,美信集成的美國俄勒岡州工廠、菲律賓甲米地工廠、泰國曼谷工廠以及ADI的新加坡工廠都為蘋果供應芯片產品,到2021財年,美信集成的名字“消失”,ADI為蘋果供應產品的工廠擴張到11個(分散在全球8個地區);
2021年下半年,沙特阿美以691億美元德金額收購沙伯基礎創新塑料母公司沙伯基礎70%的股份。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煉制商,沙伯基礎的產品涵蓋化學品、通用以及高性能塑料、農業營養素和鋼鐵等,前者收購后者大部分股份后,也獲得了沙伯基礎創新塑料的蘋果業務。
蘋果并購Dialog PMIC業務
另外,蘋果公司本身也在通過并購企業,補充技術空白來實現自研芯片的目的,其中就包括了針對電源管理芯片(PMIC)對Dialog相關業務的并購。
早前,Dialog曾是蘋果PMIC獨家供應商,蘋果業務占Dialog總收入的75%以上。到2018年,蘋果的PMIC供應商增加到兩家,此時業內傳出蘋果已有自研PMIC的想法。
2018年10月11日,蘋果宣布以3億美金收購Dialog的部分業務和包括300名員工在內的資產,同時再支付3億美金作為未來三年電源管理、音頻子系統、充電和其他混合信號集成電路產品的預付款。
到2020年,蘋果自研出PMIC,并將其搭載在iPhone 12系列產品中。蘋果與Dialog的三年合約期滿后不再續約,它在果鏈中的“消失”其實有跡可循。
2021年9月,Dialog成功并入瑞薩電子,后者也是蘋果的供應商,但其近年來的重心在汽車電子領域。今年4月初,業內傳出蘋果擬出資4.79億美元收購瑞薩電子合資公司RenesasSP Drivers(瑞薩電子占股55%)的所有股份。Renesas SP Drivers為蘋果iPhone生產LCD控制芯片。
供應商“消失”的其他原因
其他“消失”的供應商,有的受美國實體名單影響,有的是企業“爆雷”,有的是在未列入供應商列表的那2%中。在這部分主要以中國大陸企業為例。
比如,觸控模塊龍頭歐菲光,它曾為蘋果生產攝像頭模組。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政府列入BIS實體清單,隨后蘋果將歐菲光剔除供應鏈名單。雖然在2022年6月28日,美國政府將歐菲光從BIS實體清單中移除,但是歐菲光已于2021年2月將蘋果相關資產——廣州得爾塔的100%股權出售給聞泰科技,這也是后者在2021年打入蘋果供應鏈的主要原因。
又如,2020年,蘇州勝利精密制造陷入財務造假疑云,并于同年的8月7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該事件導致它在果鏈中曇花一現;新綸科技(2021年9月15日起更名為 “新綸新材”)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該公司于2019年6月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20年5月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另外,還有供應商的“消失”是源于一個誤會。2022年10月9日晚間,中石科技針對被“剔除”蘋果供應鏈的相關報道發布了公告。該公司在公告指出:北美大客戶(代指蘋果公司)最新的供應商名單并未涵蓋其2021財年的全部供應商,公司一直是北美大客戶的高導熱石墨類材料主要供應商,與客戶的既有合作模式未發生變化。2022年度,公司無錫工廠為滿足北美大客戶的需求提升了30%的產能,同時東莞工廠順利通過客戶稽核,已批量供貨。
小結:供應商何去何從?
隨著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新冠疫情不斷卷土重來,在此背景下,全球半導體似乎開始步入下行周期。自2022年起,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趨頹,智能手機、個人電腦能產品銷量下跌,連帶著上游的消費類芯片、模組供應商,以及OEM、ODM等廠商業績出現下滑態勢。打入果鏈以及維持在果鏈中的地位,是否還能積極推動供應商爭先恐后的情緒?
一方面,蘋果公司在分散供應商工廠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也有供應商在思考如何擺脫“蘋果依賴癥”。進入蘋果供應鏈是一把雙刃劍,對供應商而言,它既能為公司帶來更多的業績,又會在被蘋果“拋棄”時出現反噬的效果。是把“雞蛋”放入一個籃子,還是分散在不同的籃子里,不僅是蘋果公司在考量的問題,也更是供應商們要思考的問題。相信在經歷了近幾年來的行業動蕩,大家對于該問題已經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