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幾年前就在印度有團隊并經營了很長時間,后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榮耀印度團隊撤出了。”
榮耀CEO趙明近期的一段采訪將印度手機市場又一次拉入幕前。那么,曾被手機大廠們覬覦的印度市場,如今手機市況究竟如何?是否真的不適合大舉推進?
“任何問題都是一分為二的,目前國內手機廠商在印度經營確實是存在一些困難,不過只要合法合規,不至于那么悲觀,因為印度的手機市場是有一定容量的,因此,已在印度投資的中資企業會想辦法堅守,但是如果想去印度投資建廠,可能需要慎重。”一位深耕于印度手機市場的資深人士直言。
當然,這與早些年前的投資狀態千差萬別。
曾經瘋狂“奔”向印度
“印度距離中國很近,另外印度與中國的手機發展趨勢頗像。”這是早前吸引中國手機廠商奔向印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0年華為作為首個中國手機品牌,率先進入印度市場;2012年11月,聯想拓展業務至印度,開始“全球化”布局。2013年4月,金立手機進入印度,最輝煌之時,印度市場銷量占據金立海外業務銷量的70%。
當然,印度政府在通訊行業的“高關注度”或許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根據科技網站ZDNet早前報道,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在25個領域有所作為,并宣布一連串吸引外資的重大政策,以求打造成全球制造王國。
“我個人覺得,印度其實并沒有給手機行業帶來太多的政策支持,只是當時大家看到了印度有足夠多的人口紅利。”一位早前熟悉印度手機產業的人士說到。
在手機這一領域印度確實吸引了不少中國廠商入駐,其中來自中國的vivo和金立,它們分別在德里附近的大諾伊達區和安得拉邦開設了自己的生產線。此外,三星也在諾伊達區建有生產線。而小米、摩托和聯想等廠商也紛紛在印度設廠。
當然,印度建立起的巨額超高稅額更是驅動國內手機產業鏈配套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直接推力。2016年開始,印度總理莫迪推出了“分階段制造計劃”,希望利用印度巨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推動本土生產。
該計劃不僅包括對手機征收關稅,還包括對手機充電器、電池、耳機和已經預裝印刷電路板的零部件征收關稅。整機稅收達到20%,SKD(半散件)關稅在5%—15%不等。
“印度當時的舉動,就是想實現印度制造,引過去一些企業,一方面帶動當地就業,另外一方面可以使得印度本土快速學到手機生產制造中的技術。”上述人士繼續補充到。
受上述等因素影響,加上國內人工成本逐漸增高,中國廠商也將印度看作新的制造基地。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魅族、vivo、一加、OPPO、傳音等中國手機品牌紛紛涌入印度投資建廠。
另外,從智能手機價格段來看,印度新興市場由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尚處于增長階段,該區域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2000元以下價格段的智能手機。這一價格區間是傳統ODM廠商最具優勢也是最為成熟的產品線,也因此使得ODM廠商也在印度建廠,以達到配合終端生產的目的。
而受終端手機品牌、印度政府政策等多因素影響,中國手機上游供應鏈廠商如聞泰科技、歐菲光、丘鈦科技的印度工廠,均在2019年投建或投產,生產手機整機、攝像頭及指紋模組產品。
“我們去印度建廠,完全是為了配合客戶,換國內市場。”一位已在印度投資建廠的手機上游產業鏈人士直言。
不過,在國內手機品牌廠商奔赴印度手機戰場之時,想成功打下印度市場也并非易事。
以傳音為例,2016年下半年傳音進入印度手機市場,由于印度市場競爭激烈,傳音印度市場較低的產品毛利率水平疊加市場拓展前期較高的品牌宣傳,人員薪酬等費用支出,導致其兩家印度銷售公司S MOBILE DEVICES LIMITED 、 G-MOBILE DEVICES PRIVATE LIMITED于2016年—2019年上半年虧損金額合計高達8.24億元。
有業內人士更是直言,國內有手機品牌廠商也曾想在印度市場分得一杯羹,但最終也未成功站穩腳跟。但國內其它手機品牌如小米、OPPO、vivo等在印度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5年,小米手機的出貨在印度市場快速增長,在印度市場,小米采取的策略是造勢、產線排產及性價比打法,在產品的產能方面,一個月產能低于實際需求,這樣導致產品缺貨,這種方式不僅起到了營銷的作用,同時也不會產生手機產品呆滯。”早前在印度手機市場深耕的業內人士說到。
“在產品方面,當時小米更是直接采取極致的性價比戰略,其旗下紅米Note3以超強的配置,達到印度本土產品旗艦機級別,單價方面更是比印度本土產品單價便宜數百元。”
該人士繼續補充到,小米憑借著紅米產品,迅速在印度走紅,成為印度手機市場銷量最佳的手機品牌廠商,不過,如今小米的“饑餓營銷”這一模式在印度已很難走通,因為國內其它手機品牌廠商已成功滲入進印度手機市場。
在另外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在印度手機市場,小米、realme因性價比而聲名鵲起,而OV則是同樣復制了中國市場的成功,將在中國市場取得的渠道優勢、廣告營銷模式搬到印度,進而使得他們的手機品牌出貨在印度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表面光鮮的背后,中國手機企業實則在印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實很骨感”
當時,國內手機廠商們看中的是印度足夠多的人口紅利,后來證明,人口紅利并沒有帶來正面的影響,相反,它們遭遇了各種風波。
以小米為例,據資料顯示,1月5日印度財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稅65.3億盧比(約5.5億元)。根據印度財政部稱,小米印度公司從海外進口小米手機和手機零配件,在申報關稅時未上報包含在進口產品中的專利版稅和授權費,違反了印度的關稅法。
今年4月,小米又被爆出在印度的子公司遭資產扣押,涉及金額高達555.13億印度盧比(折合人民幣48.06億元)。
而除了應對上述風波外,小米還需要處理內部印度人事變動情況。
7月15日,小米印度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總裁一職將由首席運營官穆拉里什南(Murali krishnan B)擔任,主要負責小米印度公司的日常運營、服務、公共事務及戰略項目。此外,這一任命將于2022年8月1日正式生效。
當然,國內其它手機品牌廠商也遭遇了與小米一樣的風波。據環球網援引印度新德里電視臺報道,7月7日,印度執法局在全國44個地點突擊搜查中國手機廠商vivo及其他相關公司,聲稱要調查其是否從事所謂洗錢活動,并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3.86億元)。
此后不久,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3日,印度財政部發布聲明稱,印度稅收情報局經過調查發現,OPPO累計逃避關稅近439億盧比,并表示“已向OPPO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繳納稅款”。
據該聲明介紹,印度調查人員發現的證據表明,OPPO“錯誤地對部分用于生產手機的進口產品使用關稅豁免”,此外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聲明表示,印度稅收情報局建議對OPPO、OPPO印度公司及相關員工采取處罰,但并未詳細說明會采取何種處罰。
各種風波出現后,今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也明顯有所下滑。根據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640萬部,比上一季度下降5%。
Canalys分析師 Sanyam Chaurasia 表示:“由于需求下降和政府對中國制造商的審查,第二季度供應商活動仍然低迷。不斷增長的通貨膨脹打擊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供應商正在努力支付他們的運營成本。小米、vivo 和 OPPO 等中國頂級品牌在政府審查和財務問題上苦苦掙扎。但業務影響仍然有限,供應商份額沒有重大變化。盡管由于紅米系列的改進而發生了變化,小米仍保持領先地位。 OPPO和vivo繼續發展他們的全渠道戰略,推出了新的K10機型和T1系列。在高端市場,三星對其旗艦S系列的好評提高了其價值份額,而蘋果正在利用印度的PLI計劃在本地生產iPhone13,并支持未來的激進定價。”
“現在估計不少中國廠商在印度都沒有賺到錢。”有業內人士做出如是評論。由此不難看出,如今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經商環境。不過對于已在印度建廠的中國企業而言,印度市場依然有一定的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同時也可進一步促進企業與終端市場之間的關聯度,但如果想去印度投資建廠,則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