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全球電視大廠三星電子第二季度面板采購大幅砍單三成,從1300萬片降低至900萬片。6月7日,三星電子(中國)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確實對訂單做了調整,不過具體由總部統籌。
不僅是三星電子,此前LG等廠商也傳出砍單10%的消息。眾所周知,面板是產業鏈下游電視整機的核心部件,并占其成本的七成左右,電視大廠砍單牽動產業神經,或引發其他電視品牌跟隨。面板產業產能過剩的隱憂正浮出水面。
電視面板價格持續下跌
有消息顯示,全球電視前兩大品牌——三星電子和LG,近日均下調了面板采購訂單。其中,三星電子大幅下調面板廠3月份及4月份訂單總量高達250萬片,LG也下調了第二季度液晶面板采購量約70萬片,合計縮減了320萬片的電視面板采購訂單。
據了解,今年以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一季度,三星電子和LG的出貨量雙雙下滑。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調查顯示,一季度,三星電子電視出貨量達1090萬臺,比上個季度減少3.1%;LG出貨量達653萬臺,比上個季度減少11.8%。
不難看出,一季度全球彩電市場低于預期,電視大廠也感受到壓力,對今年市場的戰略目標規劃進行壓縮和調整,這或將引發電視市場的連鎖反應。
奧維睿沃總經理陳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三星電子、LG砍單主要是受到海外需求減弱影響,市場銷量從二季度開始大幅減少。國內品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控制面板采購量,多數是按需采購,目前國內未出現大幅砍單。不過,如果在618等幾個重要促銷節點市場表現依舊不佳,國內彩電品牌也將會砍單,以降庫存、控制成本。”
事實上,隨著“宅經濟”等重要動能的減弱,全球電視需求已減弱并將影響全年出貨量。Omdia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電視銷量方面,一季度全球銷量4907萬臺,同比下滑4.3%。受終端市場影響,今年4月份TFTLCD面板的總出貨量1.95億片,同比下降15%,環比下降13%。其中,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環比降低10%至7410萬片,為疫情爆發以來的歷史新低。洛圖科技方面預計,全年電視出貨量將衰退8%以上。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電視廠商也在為加入砍單隊列做準備。康佳及長虹等彩電廠商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適當時機會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動態調整采購計劃。
一位供應鏈人士透露:“主流彩電廠商對面板采購訂單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減少,但有拉貨遞延的現象出現。”
“三星電子等頭部企業持續下修采購計劃,極易引發其他品牌跟風。目前電視廠商的庫存都處在較高水平,頭部品牌減量會導致面板廠的出貨壓力變大,庫存水位也有升高的潛在風險,而面板廠為了保證自身的庫存水位處于合理位置,又會在降價等方面提升優惠力度,這也將導致價格進一步下行。”迪顯信息咨詢副總經理易賢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價格方面,有市場研究機構表示,電視面板跌勢不止,大尺寸電視面板單月跌幅,高達8美元。中國面板廠陸續啟動減產,面板價格跌勢有機會在第三季止跌。不過,電視大廠砍單將使得面板價格止跌的時間點延后,也造成大尺寸面板跌幅超過預期。目前電視面板各尺寸或已跌破現金成本,預估6月份電視面板價格將繼續下跌。
產能過剩隱患已顯?
電視大廠對面板采購的砍單,也與面板產線經過一階段的持續擴增而出現的產能過剩有關。
在面板價格處于上漲周期之際,眾多廠商擴充產線,上馬了一系列項目,且在近兩年里進入產能釋放期。然而,從去年7月份開始,面板產業結束了近十年來的最長漲價周期,價格進入下跌通道,市場需求不足,此前產能的集中釋放卻讓市場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主流尺寸面板跌破現金成本之時,企業普遍感受到壓力,紛紛收縮產能。
“目前,惠科的8.6代產線、華星與廣州超視SDP的10.5代產線等多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進入產能釋放階段,但市場需求卻越發疲軟。群創、夏普和LGD也計劃進行一些稼動率的下修,不過由于惠科的H5產線等還在爬坡,整體TV面板的產能今年還是處于增長狀態,面板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顯現出來。”易賢兢表示。
庫存處于較高水平是產能過剩的現象之一。洛圖科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部分面板廠的在廠庫存均在2周以上,其中夏普、友達偏高,為3周-5周,而三星顯示(SDC)庫存更是超過月余。根據上下游產業鏈信息,SDC計劃在6月完成最后一批OpenCell產出后即關閉工廠。
另外,還有一批產線還在落地中。公開資料顯示,今年2月份,友達宣布在臺灣建設第8.5代線;LG顯示和三星顯示均有第8.5代OLED產能規劃,落地時間在2023年到2025年之間。
“產線從點亮到投產需要3個月時間,爬坡期一般為12個月左右。今明兩年還有一批產能將陸續釋放,同時產能將逐步從電視面板向IT應用面板轉移。中國大陸面板廠市占率持續提升,2022年將達到72%,其減產程度,將對未來一年里的市場供需狀態起決定性作用,如果第三季度,京東方、惠科、華星統一減產步調,第四季度面板供過于求的局面或得到緩解。”易賢兢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