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手機供應鏈端,誰的產能越大,誰就越頭疼。”
針對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現狀,一位深耕于手機產業鏈的人士做出如事評論。究其原因,他表示,自2017年高峰后,智能手機總量一路下跌,到如今甚至跌超1億臺,目前手機各上游供應鏈端的產能都出現剩余。
而由于手機消費者疲軟,市場不斷提出警示。日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受消費信心不足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個月智能手機訂單有可能繼續減少。
一位深耕手機上游的業內人士稱,今年以來,智能手機已跌掉了1.7億臺,而受市場變化影響,在手機供應鏈端,手機供應商們無奈已從“攻”轉“守”,有的甚至與“守”距離甚遠。
2022年智能手機市場承壓
從功能機轉智能機,在這一波的轉型中,智能手機一度風光無限。
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一路攀升,到2016年達到高峰。據了解,在2011年4季度末,全球每售出三部手機當中就有一部是智能手機,到了2012年全球手機銷量陣營也已出現明顯變化,這一年三星躍居全球首位,首次超過諾基亞。
在蘋果手機及安卓手機品牌的推動之下,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更是創下新記錄。這一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突破了10億部,其中,第四季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為4億9440萬部,占全球出貨量的55.1%。這個成績也就意味著智能手機的年度出貨量首次超過功能機。
自此以后,智能機稱霸整個手機市場,而其出貨量也從2013年的10.0442億部一路飆升至2016年的約14.7億部。
由此可見,2011年—2016年是功能機轉智能機的關鍵時期,而這一階段正是智能機剛性需求的時間點,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使得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持續攀升。
2015年—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基本維持在14億部左右,不過,自2016年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雖然維持在14億左右,但是和上年同期相比已出現下滑,而自2018年后,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從未超過14億部的水平。
換句話來說,自2016年后,全球智能手機已由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
2019年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出現負增長的第三年。這一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更是跌破14億,更長的更換周期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被引用為是出貨減少的原因。
不過2020年被堪稱為是智能手機的“寒冬”,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僅約為12億部。IDC分析師表示,這次出貨量下降從供應鏈危機開始,演變為全球需求問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停頓與視野問題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使人們對基本商品的支出重新分配了優先次序,直接影響了短期內智能手機的銷量。
好在是疫情的好轉,使得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長。但是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深陷削減訂單的不利局面,同時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于2022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1%。
對于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有業內人士曾預估稱,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總量預估或萎縮至12億部,在其看來,2017年到現在,就只是全球智能手機成熟后的緩曲線,未來幾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不會出現再翻倍的情況,同時也不可能出現跌砍半的情形。
換句話來說,雖然智能手機早已走過其高增長時刻,但是由于其強大的功能,智能手機依然有著龐大的消費者基數。
由“攻”轉“守”
在智能手機出貨大幅萎縮的情況下,手機上游供應商們已由“攻”轉“守”。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全球智能手機總量大跌,今年已來已跌掉1.7億部,怎能不守?這跌掉1.7億部,大家的產能都出現剩余。”
“現在全球智能市場不佳,還有可能下探至12億部,對于供應商而言,沒有多增的份額可搶,只要守成本、守住自己的份額就好,所謂守住寒冬等待春天,不會一直是寒冬。”該人士進一步補充到。
其實,智能手機上游供應商由“攻”轉“守”的策略并非從今年開始的,而早在好幾年前,已有手機上游供應商采用這一措施。
當時,整個智能手機供應鏈端競爭頗為激烈,產品單價一路下滑的同時,相反,競爭對手們依然瘋狂擴產,在這一背景之下,它們早已深諳其中的危機,因此有手機上游供應商在一手守住自身智能手機訂單的同時,積極拓展非手機領域的商機。
據筆者了解到,歷經多年的積累后,如今該上游手機供應商已成長為非手機上游重要供應商之一,而截止目前其人員仍在不斷擴大。
不過,在面臨手機不利局面下,另一位業內人士則直言,對于一部分廠商而言,并不是守那么簡單,怎么“守”正成為困擾它們的問題。
該人士坦言,現在手機上游產能嚴重過剩,基于此,對于一部分手機上游供應商而言,即便想守,也守不住。
而事實上,確實如此。據筆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由于智能手機訂單的大幅度下滑,國內手機上游供應商處,已有廠商利潤在不斷減少的同時,其產品出貨不盡人意,而其產線設備部分產線被迫關停,人員也出現明顯萎縮。
一位業內人士向筆者介紹到,人員的變動,最為直接的是影響產品的良率,因此在智能手機需求疲軟、競爭激烈的市場背景下,對于人員大幅萎縮的廠商而言,是頗為不利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疫情,任何行業和企業都無法置身事外,不少企業處境岌岌可危,許多行業前途未卜,只有少數能夠逆襲發展,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事關存亡的危局,蘊藏著變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