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然過去的2021年,整個中國手機市場發生了一次劇變,原來的“華米OV果”五足鼎立之勢隨著一紙禁令轟然倒塌,手機廠商的勢力迎來了新一輪的洗牌,各家為了搶占市場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頗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意味在其中。根據Counterpoint的調研報告,華為市場在國內市場份額在2020年第二季度達到了頂峰,此時小米、OPPO、vivo和蘋果四家總共占據39%的市場份額,而在華為被禁后,四家廠商的占比就開始了快速提高,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四家已經占據了70%的份額,如果再加上目前已經獨立出來的榮耀,五家廠商已經擁有85%的總份額。
不過,雖然各家份額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手機市場總出貨量增長卻非常有限。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1-11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3.17億部,同比增長12.8%,其中,5G手機出貨量2.39億部,同比增長65.3%,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5.3%,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累計2.75億部, 同比增長10.5%,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6.7%。
不難發現,2021年主要增量仍然來源于5G換機需求,雖然疫情逐漸穩定,但各家廠商卻并沒有推動整個市場大幅度增長,隨著5G占比愈來愈高,在可預見的未來,整體市場的增速恐怕會再次下降甚至出現倒退。
況且目前華為丟掉的這匹鹿,并沒有哪個廠商真正把握住。
蘋果——最大受益者
在剛過去的2021年中,蘋果的各項營收均實現大幅度增長,尤其是手機業務,伴隨著iPhone 12和iPhone 13的熱銷,蘋果一掃過去幾年的陰霾,是表現最好的手機廠商之一。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市場調研報告,蘋果公司第三季度的 iPhone 銷量將達到4960萬部。數據顯示,第3季度的銷售對 iPhone 12系列的需求持續強勁,對iPhone 11的需求在較小程度上繼續保持強勁,2021年三個季度表現大幅優于2020年和2019年。
而根據蘋果的財報,iPhone所代表的手機營收也均創下新高,即使在傳統的淡季,iPhone在全球范圍能依舊能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也超出了研究機構此前預期。
根據Canalys的最新調研報告,全球芯片短缺導致2021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6%,但蘋果卻逆勢上揚,隨著 iPhone 13 的推出,其再次攀升至第二,iPhone在本季度出貨量為4920萬部,同比增長14%。
Canalys研究分析師LeXuan Chiew表示,iPhone 13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其預購數量很高,對于老用戶來講,新手機的配置升級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時蘋果通過降價促銷的方式讓iPhone 12保持熱銷,但蘋果也會在第四季度面臨與其他廠商一樣的供應問題。
在中國市場中,iPhone 13的優勢則更加明顯,由于華為不再推出5G旗艦手機,其余三家尚未在高端市場中拿下更多份額,此消彼長之下,iPhone 13的銷售勢頭比去年iPhone 12表現更好,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蘋果在2021年10月成為中國市場中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這也是自2015年12月以來的首次,數據顯示,在iPhone 13系列的推動下,蘋果的銷售額環比大漲46%。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Tarun Pathak表示,過去的華為在中國高端市場中占據較大份額,但隨著禁令實施,蘋果憑借強大的品牌資產,從華為所遺留下來的高端市場空白中獲得了最大收益。如果不是因為Pro版本遭遇短缺問題,蘋果還能實現更高的增長。
OPPO——錯失機會者
談起OPPO,我們往往將這家Logo主色調為綠的手機廠商與Logo主色調為藍色的vivo放在一起,合稱為OV或藍綠廠,背后原因是兩家廠商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后采取了相近的產品策略,著重發力線下市場。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OPPO在2021年1月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其在1月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1%,當月銷售額環比增長33%,同比增長26%。
開年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績,按常理推測,OPPO會繼續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家剛登頂的手機廠商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反而出現了倒退。
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OPPO在2021年1月之后,其市場份額就一直低于vivo,尤其是在第二季度,vivo大幅領先OPPO,這可能也是近幾年當中兩家廠商差距最大的一次。
這其中可能有自身孵化的新品牌realme分走了一部分中端市場的原因,但最重要還是其在高端市場中的馬前失蹄,上半年的Find X3系列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銷量,下半年更是沒有半代旗艦來挽回頹勢,導致其白白錯失了高端市場。
不過目前OPPO手機的總出貨量依舊在不斷增長中,如果2022年上半年OPPO能夠推出有較強競爭力的旗艦機,其市場份額就有望再度回升。
vivo——抓住機遇者
盡管國產頭部手機廠商都從華為遺留下來的市場中受益,但vivo可能是其中最大的贏家,憑借著關鍵零部件的穩定供應、優化的產品組合和強大的分銷網絡成功登頂國內市場。
報告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vivo憑借23%的市場份額成為國內最大手機廠商,并在隨后一直保持領先,直到10月才被蘋果取代,隨著蘋果旺季即將結束,vivo有非常大的概率繼續保持第一。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vivo在高端市場中的突破,根據數據,受vivo X70 Pro強勁推動,vivo在500-599美元價格區間的市場份額已從2020年9月的10%上升至2021年9月的20%,這也是目前在華為后第二個打入高端市場的手機廠商。
而優化后的產品組合也為vivo持續增長提供了助力,vivo目前穩定迭代的S系列專注于 2000-3500元的中端市場,而X系列專注于3500元及以上的高端市場,走量的Y系列則專攻于1999元以下的廉價市場,產品線明晰而不混亂,與OPPO相比優勢明顯。
vivo進行這樣的產品分類并提高其平均售價(ASP),加之以高端產品競爭力穩定提升,幫助其成為了華為之后的最大國產手機廠商。
小米——缺乏遠見者
小米作為一家互聯網廠商,在線上市場中擁有著其他廠商都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2021年全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中,它卻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功。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2月,小米手機全球市場份額達到13%,成為中國第一大手機廠商。2021年6月,小米超越三星和蘋果,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2021 年 該月小米銷售額環比增長 26%,成為當月增長最快的品牌。
小米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一方面是積極拓展華為遺留下來的空白市場,如中國、歐洲、中東和非洲,另一方面則是蘋果進入傳統意義上的淡季,三星遭遇越南工廠疫情影響的停產,再加之國內618的電商活動,成功幫助這個年輕品牌登上王座。
但這樣的優異表現并沒能保持下去,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在2021年第三季度環比增長6%,但同比下降6%,出貨量為3.42億部,其中小米在2021年第三季度出貨量為4440萬臺,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15%。
而國內市場中小米遭受的打擊更加猛烈,CINNO Research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月度監測數據顯示,9月國產廠商智能手機銷量比較8月環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同比都有明顯的增加,只有小米同比環比均大幅度下跌,從第三跌落至第五。
小米在最新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也提到,全球范圍內小米經歷了持續的SoC短缺,此前其主要出貨量增長來源于4G智能手機,尤其是售價300美元以下的智能手機,而在第三季度時,4G SoC持續缺貨導致了其目前面臨的窘境。
9月之后,小米在國內僅推出了小米Civi以及Redmi Note 11系列,上半年的老機型依舊是下班年的出貨主力,在“雙十一”來臨之際,小米無奈只能通過大幅度降價來提振銷量,不能預見下半年缺芯日益嚴重的它迎來了一次滑鐵盧。
榮耀——自詡繼承者
在國內市場中,榮耀實現了最強勁的反彈,榮耀終端有限公司CEO趙明援引榮耀市場研究中心的數據稱,9月榮耀國內市場份額已經達到 16.2%,即將重回曾經的巔峰時期,此前一度降至3%。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榮耀是2021 年第三季度增長最快的品牌,銷量環比增長 96%,跑贏市場。該品牌自6月起強勢回歸,市場份額幾乎翻了一番,從2021年Q2的7.7%增至2021年Q3的14.7%。
分析指出,榮耀投資了30多家分銷商和零售商,迅速恢復了線下和線上的銷售渠道。盡管產品組合精簡,但其支持5G的中高端榮耀50系列和支持4G的榮耀X20迅速成為暢銷產品,而Magic 3的推出也進一步豐富榮耀的產品組合。
不過這樣輝煌的成功,原因卻并非來自榮耀手機產品的本身。
榮耀生于華為,自然就和華為脫離不了干系,迄今為止榮耀發布的所有手機產品,都有著華為的影子,甚至于部分手機就是就是簡單換殼,再加上營銷上刻意與華為靠攏,營造出一種榮耀即是華為手機替代品的錯覺。
實際上,榮耀確實快速填補了華為空出來的中端市場,但在高端期間上,仍然和其他廠商有著較大的差距,雖然榮耀CEO趙明一再強調榮耀未來就是要與蘋果競爭,做出比肩蘋果、超越蘋果的產品,榮耀Magic3和華為Mate50毫無關系,但兩款手機的外觀相似程度非常高,不難猜測是為了填補部分Mate系列的市場。
但是高端市場從來都不適用中端市場的考量,尤其是在5000元以上的旗艦手機中,讓產品說話才是硬道理,高端的口碑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數年的品牌塑造以及產品打磨,目前來看,榮耀還尚未達到華為曾經的水平。
縱觀整個2021年的中國手機市場,是經歷疫情后的一次反彈增長,得益于5G網絡的鋪設,國內手機市場比國外更快恢復元氣,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是相對安適的一年。
但隨著短暫增量的階段結束,國內市場又變為了競爭最激烈的存量市場,在這片紅海當中,TOP5廠商將會迎來一場更激烈的廝殺,而2021年底就已初見端倪。
究竟鹿死誰手,只待日后見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