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印度當地媒體報道,印度政府計劃注資200億美元(約1272億元人民幣),以促進相關LCD面板供應鏈在該國的建立。
這是繼中國大陸之后,再度有國家傾一國之力發展LCD產業,也是現階段全球最大政府LCD制造補貼。
市場關注,此舉是否會重演當年京東方及其他陸廠拿補貼大擴產的劇本,吹皺面板產業一池春水,臺灣面板雙虎友達、群創恐再承受供過于求壓力。伴隨而來的市場供給大增,可能導致的供過于求與產能移轉等問題,更是業界關注焦點。
近年“印度制造”目標明確,依靠龐大的內需消費、人口基數,就是希望復制一個中國大陸電子供應鏈。面對來印度“淘金”的蘋果、三星,當地政府用市場換取投資的策略,也讓鴻海、緯創、和碩等三大代工廠皆重兵部署印度。
鴻海、緯創、和碩三大代工廠搶進印度,最主要原因也是大客戶蘋果要求。但在中美貿易戰下,政治風險一夕升高,印度龐大的勞動人口,加上相對低廉的工資,也成為蘋果代工廠轉移大陸產能的首選。
在蘋果號召下,指標零組件廠正陸續投入“印度制造”,全球PCB龍頭臻鼎-KY規劃的印度SMT廠進入實質動工階段。連接器大廠正崴位于南印的廠房也預定今年量產。
盡管業界普遍認為,印度當地供應鏈群聚效應不佳,是當地設廠的一大羈絆。但早年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之前,也是“從無到有”,印度有龐大的內需與人口紅利,成為全球下一個ICT產品生產重鎮的藍圖也愈來愈清晰。
全球LCD市場正處于史上最長多頭期,截至5月,報價已連續13個月上揚。業界評估,200億美元至少可建七、八座8.5代廠,這項大手筆顯示印度有意踏上大陸的補貼路線,而且擴產力道比現在的陸廠更猛烈,一旦落實,勢必使生產量大幅增加,重創市場秩序。
目前印度政府鎖定要投入供應手機面板的六代線,以及供應電視面板的8.5代線。
印度手機與電子協會(ICEA)數據顯示,印度2020年對LCD面板的需求產值已達54億美元,到2025年可能成長二倍以上,達到189億美元。
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一年銷量近1.5億支,電視則有機會發展到2,000萬臺左右的市場量體,約是大陸的一半,廣大消費市場是吸引業者前往投資的最大拉力。
目前臺面上還沒出現確定進駐印度的面板業者,但三星顯示(SDC)在印度的第一家手機面板模組廠已于第2季投產,業界關注是否會加大投資。
此外,鴻海集團旗下夏普因集團在印度已有手機代工廠,市場推測也有機會配合集團策略到印度設廠。
不僅印度要砸大錢蓋LCD廠,大陸面板廠也有積極的規劃,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等指標廠商已計劃在大陸既有廠區擴產,大陸官方也正在鼓勵面板上游材料國產化,此刻轉往印度設廠的機會較小。
市調機構Omdia預估,將未來三年大陸境內新增面板產能加總起來,等同于一條月產能達15.5萬片的10.5代廠,以及月產能17萬片的8.6代廠,大陸、印度同時推動擴產,將為面板市場帶來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