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杉杉股份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實現營業收入39.99億元,同比增長227.1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2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8370.03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81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186元。
杉杉股份指出,營收增長主要系報告期內鋰電、尤利卡板塊產銷量增加,銷售收入同比增加;同時期內公司完成LCD偏光片業務收購,將其納入合并范圍所致。而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本期新增偏光片業務并表帶來較大業績貢獻,其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3億元。
同時,杉杉股份正極材料業務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74億元,同比增加0.76億元;負極材料業務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加1.01億元,同比增長7324.67%。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景氣度延續,公司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銷售穩步放量。
另外,部分原材料價格波動上行,以及杉杉股份持續充分發揮自身在一體化產線、智能制造、成本管控等方面的優勢,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盈利能力提升。本期電解液業務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07 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主要系電解液價格上漲,同時公司自備六氟磷酸鋰產能,毛利率水平有所提升。
“我認為任何產業都有生命周期,之前我在服裝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提前布局鋰電池,后來被現實驗證我看準了;這一次,選擇跨界進軍偏光片產業,也更多是遵循產業周期發展規律,希望讓杉杉股份煥發出更蓬勃的生命力?!鄙忌脊煞荻麻L鄭永剛此前在媒體公開表示。
據了解,由于與京東方等國內企業競爭中面臨巨大競爭壓力,以及自身向鋰電池領域全面轉型,LG化學早在2019年就嘗試將LCD業務剝離。鄭永剛表示,因為LG化學偏光片業務毛利率很高,最終促使其選擇收購。
公司于去年6月宣布收購LG化學的LCD偏光片業務。偏光片約占液晶面板總成本的10%左右,毛利率水平在LCD產業鏈中處于較高的位置。AVC數據顯示,2019年LG化學偏光片業務市占率第一,為23%。
根據Omdia數據,預計2021年國內偏光片需求將達到3.8億平方米,而國內偏光片產能不到2.5億平方米,尚有30%以上的供應缺口,本地化替代空間巨大。
為保證收購順利,鄭永剛此前公開表示,杉杉控股與LG方面一次性簽約,暫時只付70%資金,另外30%分三年期付,期間離職一位核心員工,杉杉方面就進行相應扣款,通過這三年時間完成雙方團隊的整合。
國金證券研報認為,公司收購該業務后原中高層干部、韓國籍管理和技術專家已悉數留任,團隊穩定,有望進一步發揮產業鏈、 產能、成本、效率等優勢。
據了解,為實現產能和性能的雙保障,該業務運營公司杉金光電將推進多條超寬幅產線增設,不斷實現生產工藝、材料、產品性能和應用上的突破。隨著廣州2.6米超大寬幅量產,及在65寸以上TV市場的份額保持領先,其將不斷強化大尺寸TV事業競爭力。
“杉金光電向著全球第一光電材料企業的目標邁進?!鄙冀鸸怆娍偨浝碇熘居麓饲氨硎荆瑸檫_此目標確立了 “三步”走的戰略布局。
2021年初,實現平穩過渡、夯實根基。2021年到2023年,通過持續投資擴大規模,加強偏光片工藝、材料、裝備技術研發,新材料開發導入等,拓展NBPC及Mobile偏光片事業,推動上游材料的本土化配套。
2024年開始則將沖擊偏光片領域全球第一,開拓顯示關聯材料事業。目標到2024年,實現年銷售額180億元,市場占有率達到40%。
國金證券認為公司產能、成本、效率及本土化優勢明顯,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占率。全球偏光片穩健增長,預測2021年之后偏光片市場的供需情況將趨于緊張,2024年更是會出階段性短缺,公司偏光片業務綜合優勢明顯,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公司另一主營業務為鋰電材料,與全球流鋰電池制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包括ATL、LGC、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億緯鋰能、三星SDI等。
2019年度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鏈年度競爭力品牌榜單上,公司正極、負極和電解液業務分別位列榜單的第一名、第三名和第四名。國金證券表示,未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正極材料價格回暖及公司產能提升的驅動下,鋰電材料業務有望迎來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一季度公司正極材料業務實現歸母凈利潤0.74 億元,同比增加 0.76 億元;負極材料業務歸母凈利潤 1.02 億元,同比增長7324.67%。公司稱主要系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景氣度延續,公司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銷售穩步放量。
據悉,為加速鋰電材料產能建設,保障行業龍頭地位。在正負極領域,公司規劃包頭負極一體化二期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6萬噸負極成品及5.2萬噸石墨化;投資25億元建設大長沙10萬噸鋰電正極項目,2.4萬噸產能已完成設備及產線招標;永杉鋰業投資8億元建設4.5萬噸/年鋰鹽項目(一期)。上述正負極擴產計劃均將于2021-2022年投產,進一步保障公司行業龍頭地位。
自去年開始鋰電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對中游材料廠商造成較大壓力。對此公司稱,因為持續充分發揮自身在一體化產線、智能制造、成本管控等方面的優勢,正、負極材料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同時公司因自備六氟磷酸鋰產能,受益電解液價格上漲,電解液業務毛利率水平有所提升,實現歸母凈利 0.07 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1日上海車展,公司宣布與蜂巢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公司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雙方技術合作、提升產品性能、提高供應規模。同時在鋰鹽產業領域推動合作,打造涵蓋鋰礦、鋰鹽、正極材料和電池的全產業鏈合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