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翻閱了印度稅務局等多個印度行政部門的官網,暫時未查找到有關“加征關稅清單”的具體列表。因此,不能斷定該清單內是否包含了電子元器件產品。
再根據目前多家印度媒體的報道,加征關稅的類別是農副產品和化學品。根據印媒報道,這二十余種商品包括對美進口的核桃鷹嘴豆、小扁豆、硼酸、診斷試劑等,其中核桃類商品的關稅增加幅度最大,從30%上漲到了120%,鷹嘴豆的關稅從30%上漲到了70%。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本次關稅加征對印度電子產業鏈暫無直接影響。
但需要警惕的是,作為擁有全球最龐大年輕人群的人口大國,印度一度被外界認為將迅速崛起為僅次于中國的國家,也被業界視為中國制造轉移的主要陣地,由此印度與美國產生貿易糾紛還是存在著潛在風險。
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制造“大轉移”至印度,而印度政府也堅定不移地推行“印度制造”和“數字印度”計劃,并于2019年2月25日頒布了《印度電子產業2019年國家政策》。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印度本土的電子產業鏈規模發展壯大。
尤其是印度的手機產業鏈,數據顯示,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也可能將復制中國此前走過的路,將會逐步而緩慢的實現手機產業鏈集群。
在龐大的產業規模前景下,印度電子產業鏈腳下的路也是苦難重重。如缺乏整個產業鏈生態的布局、高端人才的匱乏、環境資源的分布不均等等。因此,在印度電子產業鏈尚未發展成熟的當下,印度電子產業又遇到美國貿易戰,自然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另一方面,美國和印度的貿易糾紛走勢未明朗,倘若談判不成,美國是否會像對待中國一樣,制裁甚至禁售“印度制造”,值得警惕。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公開表示,印度有印度的“印太戰略”,美國有美國的“印太戰略”,這兩個都叫“印太戰略”,但是美國跟印度對“印太戰略”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的“印太戰略”,遏制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而印度認為“印太戰略”是更開放的。因為業界很清楚,印度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對中國,它要學習中國的模式,利用中國的資金,利用中國的技術,進行加工和基礎設施(建設),它離不開中國。所以“印太戰略”里印度對中國并不是采取一種對抗的、反抗的、阻礙的,甚至是對中國關閉的模式。美國是要以安全軍事管控印太,而印度覺得印太最重要的是在安全的基礎之上,要有經濟的開放、經濟的共享發展,所以兩者的發展必然會存在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