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TCL召開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解讀此次重組方案及要素,解答投資者及媒體關注的問題,并安排投資者及媒體對華星光電的展廳及生產線進行參觀。
自去年TCL宣布以47.6億元剝離家電業務,聚焦面板行業之后,市場便一直對其保持關注。公司本身對此事也十分重視,董事長李東生和公司管理層與投資者和媒體充分溝通交流,回應投資者關心的相關問題。
“重組后產業鏈協同不受影響”
在此次重組說明會上,TCL集團董秘廖騫指出,本次重組在聚焦資源提升主業競爭優勢、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有四方面的重大意義,包括:核心業務完成戰略騰挪,集中資源專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發揮產融結合協同優勢,貢獻增長穩定且可持續的業績;回收現金,改善企業資本結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器件業務與終端業務區隔后,有利于各自獨立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
外界質疑聲音最高的是,被剝離資產中的TCL實業控股被評估為負資產。廖騫解釋說,TCL實業控股,除了負責TCL在海外投資,還是TCL境外的對外融資平臺,以及下屬子公司的集中管理平臺。2018年6月30日,TCL實業控股的資產合計123億元,負債合計135億元。
TCL實業控股旗下有TCL電子(彩電業務)、通力電子(代工業務)、TCL通信等200多家子公司。TCL通訊已于2016年9月私有化,市值為賬面凈資產;TCL電子和通力電子的市值以12月25日收盤價計算。截至2018年12月30日,TCL電子的市值59.55億元,按照控股52%看,分帳31.24億元,本次評估值是33.30億元。通力電子總市值14.28億元,分占市值6.96億元,評估值是6.50億元。
同時,TCL實業控股旗下原有的花樣年、吉利汽車、騰訊、阿里巴巴的股權及擁有香港監管機構許可的證券交易、證券顧問、資產管理等資格的鐘港資本等有效資產已剝離至TCL集團上市公司,相關交易的負債由TCL實業繼續承擔。重組前,為成立TCL產業園公司,TCL實業控股下屬產業剝離了部分配套房產至TCL產業園公司。上述因素導致TCL實業控股目前為負資產。
廖騫說,隨著華星光電11代線和6代AMOLED生產線陸續投產,銷售收入將穩定增長,關聯交易的絕對額將有所增加,但與剝離資產的交易額占比將持續下降。
李東生解釋稱:“如果把這兩個業務分開,單從財務數據來講,對上市公司會很有利。其實我們做重組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能夠聚焦業務、提高管理效率。(相關業務)剝離之后,資產負債率、凈利潤率都有明顯的改善,但帶來的結果銷售收入會有下降。而對一個公司來說,銷售收入不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之前TCL集團大家都把它歸類為家電企業,現在分離后TCL集團變成科技產業集團
李東生現場回應稱:“我相信重組之后這個協同不會受到影響。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重組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彩電業務是需要上游的面板支持,手機也是一樣;但對華星光電來講,他也需要客戶。之前TCL電子、TCL通信和華星光電的交易就是內部的關聯交易,以后差別就是從一個大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變成兩個相對獨立實體的關聯交易。所以關聯交易本身是公平、公允的,并沒有什么影響。”
李東生還指出,分開之后,華星光電的業務和TCL電子業務沒有直接關聯,這樣有利于華星光電開拓TCL品牌外的業務。
再開重組說明會
此次TCL的重組說明會在華星光電研召開,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溝通交流之后,還可以參觀生產線。公司希望投資者充分的了解此次重組方案,也能更了解華星光電的經營發展狀況。
李東生在會議一開始坦言,此時召開會議也是為了在下周即將召開的股東大會之前,讓公司股東,特別是個人投資者更加了解公司和重組方案的情況。會上,面對投資者關于公司垂直產業鏈是否會受影響的疑問,李東生表示,雙方的協同效應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雙方的訴求是穩定的。同時,兩項業務分開后,都能夠聚焦各自的業務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此外,對于華星光電來說,此次重組將有利于其未來銷售的發展,有利于華星開拓TCL品牌之外的客戶。李東生解釋到,原本華星和終端業務之間的交易是一個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外部客戶會對內部交易定價方面產生擔憂,而變成兩個相對獨立的主體之后,交易將更加透明,有利于對外部客戶的銷售。
而對于是否考慮過若此次重組失敗會怎樣,李東生笑言還沒有想過這個事,其表示:“在我們和機構投資者交流時,他們都很贊成此次重組,對于我們的重組方案也幾乎沒有提出質疑。”同時,李東生還表示對重組后TCL的業務成長很有信心,因為產業聚焦之后將更加有效率。“這也是我最近增持公司股份的原因。”
品牌所有權保留在上市公司
據了解到,TCL相關商標的使用權歸屬一直是外界爭議的焦點之一。按照報告書的說法,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擁有的商標將由TCL集團(包括其下屬子公司)與交易對方TCL控股(包括其下屬子公司)共享;TCL集團和TCL控股為該等商標的共同權利人,雙方均可合法使用該等商標。
而TCL集團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指出:“TCL集團及TCL控股分別確認,該等字號使用安排未單獨設置對價。”
對此,李東生在會上解釋稱:“和品牌相關度最大的是終端產品。但如果上市公司把這個品牌拿出去的話就涉及到品牌的價值評估,這個價值評估又很難做到各方都覺得合理。”
據李東生介紹,此前TCL集團設立品牌基金,這個基金負責每年企業形象宣傳、品牌整體宣傳和大型展會的推廣投入,這部分投入一年大概是5億元左右。“TCL集團一直沒有把品牌作為收費的項目,這個品牌都是由各個產業使用,然后各個產業按照基金管理規則、銷售額來交納基金費用,這個費用也全部用于品牌的推廣。”
李東生表示:“終端產品每年在品牌基金交納的費用就已經超過50億,這個費用已經非常大,如果要收品牌費或者是把這個品牌賣出去,這個作價是很困難的。所以和中介機構協商之后,根據實際情況,品牌所有權保留在上市公司,終端產品公司依然會承擔不低于現狀的品牌建設和維護費用。所以這個安排和原來安排(相比)是沒有什么變化,在目前這個交易結構底下會比較可行、合理。”
以增長保利潤
據華星光電CEO金旴植介紹,成立于2009年的華星光電,注冊資本183億元。目前華星光電在深圳有兩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還有兩條11代線,第一條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去年11月投產,到2020年會開出全部產能,第二條11代液晶/AMOLED面板生產線也于去年11月動工。
華星光電的大尺寸面板生產聚集在深圳,小尺寸面板生產則聚集在武漢。華星光電武漢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投產,量產的LTPS(低溫多晶硅)液晶屏已向華為、三星等主流手機廠供貨;在建一條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預計將于2019年底開始試生產。
TCL和華星光電還在廣州設立了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已開發出31英寸OLED樣機。
金旴植預計,雖然2017、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但是5G導入及手機形態變化將刺激未來市場的增長,亞太、中東、非洲地區的智能手機滲透率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成長空間大。
電視和手機增速平緩,但依然是市場規模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同時,近年來,視覺顯示也產生了很多新需求,大尺寸的商業顯示和中小尺寸車載顯示的市場規模也會快速的增長。
從未來長期供需看,未來兩年國內新增產能將集中釋放,那就有可能會造成2018年~2020年供給大于需求的現象。隨著部分產線老化或者關停改造,供需也會逐漸趨向平緩。“預計在2022年之前,面板行業將有新一輪的增長,華星光電第二條11代線屆時也會量產。”
華星光電從2018年開始,未來五年內平均每年產能預計將增長17.8%,除了超大尺寸面板的產能增長以外,LTPS液晶面板和柔性AMOLED面板的產能也會有明顯增長。
2019年起,華星光電在深圳的兩條8.5代線的折舊將會陸續減少,未來五年內折舊將分別減少11億元、12億元、1億元、4億元、11億元。
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去年12月26日曾表示,華星光電兩條11代線未來幾年會陸續釋放產能,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也會增加產能,再加上內部管理提升、產品技術創新,另外折舊費率將逐步降低,所以“未來幾年華星光電營收規模的增長將能夠保證利潤的增長”。
李東生提議分紅13.55億元
據TCL披露的2018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18年度預計實現凈利潤34億元—36億元,同比上升28%-35%。同時,TCL還特地披露了重組后備考報表。
數據顯示,若重組通過并實施完成,涉及重組標的資產2018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5億元-3.5億元;重組后TCL集團備考報表2018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31.5億元-33.5億元,較2017年年報的歸母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18%-26%。
可以看出,TCL集團保留的華星光電業務利潤豐厚,通訊、家電等資產業績占比偏小,剝離對公司的凈利潤影響不大。
此外,1月1日,TCL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公司第一大股東李東生及其一致行動人新疆東興華瑞、新疆九天聯成以及公司5%以上股東惠州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來的《關于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分紅安排的提議函》。
提議函顯示,基于對公司長期戰略的認可和核心主業發展的信心,結合公司未分配利潤情況,為提高股東回報,推進全體股東共享公司經營發展成果,在符合公司章程及利潤分配原則、保證公司正常經營和長遠發展的前提下,提議:“建議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共計分配利潤13.55億元,具體分紅比率將由TCL集團結合自身經營情況及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確定。”
公開資料顯示,TCL自2004年上市以來,已進行過9次現金分紅,累計分紅金額為56.73億元,分紅率為34.83%。
2018年12月22日,TCL集團發布了關于召開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通知的公告。公司將于2019年1月7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審核此次重組方案。
行業景氣度回升
終端業務剝離后,TCL集團的主業將變成面板業務。李東生表示,TCL集團將轉型為科技企業,華星光電成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貢獻絕大部分利潤。
對于華星光電未來的發展,華星光電CEO金旴植介紹,華星光電擁有G11代半導體顯示生產線等多條全球領先的生產線,量子點及印刷顯示的領先布局,構建未來顯示技術的競爭優勢。此外,公司擁有一支高水平核心人才隊伍,包括國家千人計劃4人。目前華星光電全球電視面板出貨量第五位,對國內一線品牌客戶出貨量穩居第一;55吋TV產品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二,國內排名第一。公司低溫多晶硅技術LTPS產品已經量產,開始供應華為、三星等主要手機廠商。
金旴植指出,重組前,華星光電貢獻了上市公司大部分歸母凈利潤。“華星光電2012年投產后每年都盈利。2013年-2017年,華星光電營業收入從155億元增長到305.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4%,凈利潤從3.2億元增長到49.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7.8%。”
金旴植表示,未來兩年國內面板新增產能集中釋放,可能造成2018年-2020年供給大于需求,未來新建項目明顯減少。隨著市場需求增長,部分產線老化或關停改造,供需逐漸趨向平衡。在大尺寸化及新興市場滲透雙重因素驅動電視應用需求增長,智能機滲透在新興市場持續提升,技術革新催化成熟市場換機潮,多場景顯示應用快速增長等因素驅動下,預計2022年前行業景氣將有新一輪增長。
華星光電T7項目屆時將實現量產。同時,2019年起華星光電T1和T2項目折舊陸續減少,2020年T1項目折舊基本結束,折舊費占銷售收入比例預計將從2018年的21.4%降至2023年的15.9%,華星光電未來盈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