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官网,美妙人妻系列100部,大屁股videoshd,极品粉嫩一线虎白

代工廠轉移產線:因為承受不起25%的關稅

發表時間:2018/11/17 瀏覽:6822

標簽:代工廠 所屬專題:代工廠專題

中美貿易爭端的“戰火”仍在蔓延。在這樣的背景下,關稅將成為電子產品組裝環節選址的重要考慮因素。目前,包括日本、中國臺灣等在大陸設廠的企業,陸續開始轉移制造產能,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成為這些企業的轉移方向。

“只要中美貿易戰一日未息,以中國為制造中心的企業轉移產線的趨勢,恐怕就不會停止。”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臺企:25%的關稅誰也承受不起

消費電子產品是美國高額關稅針對的一部分。總體而言,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出口以外資(中國臺灣、日本、美國等)品牌組裝代工為主。分析認為,國產品牌市場開拓仍集中于北美以外的地區,其供應鏈受加征關稅影響較小。

為應對中美貿易戰,臺灣多家電子代工大廠已經著手進行“外遷”或“回遷”的準備 。

臺達電表示將出口美國的產品從大陸工廠移往泰國或中國臺灣生產,部分高端產品會陸續遷回臺灣。“盡管回到臺灣,生產成本會比在大陸增加5% ,但這應該是目前應對貿易戰的有效策略。”臺達電方面表示。

盡管目前中美高層積極釋放“破冰”信號,包括兩國高層互通電話以及在進博會上中國方面表達對于降低關稅的希望,但中美貿易究竟走向何方仍有待觀察。短期內,臺灣企業仍在進行轉移產線的準備。

“一旦狀況出現變化,或是客戶要求必須要轉移,就會立刻進行,同時也會跟客戶談好相關成本的分擔條件。”臺灣代工廠仁寶強調。

另一家臺灣代工廠和碩預計,中美貿易戰的真正影響要到明年才會發酵,一旦全面開打,對供應鏈可能將是毀滅性地沖擊,因為“25% 的關稅誰也承受不起”。和碩強調,短時間內將產線從大陸撤出是不可能的,將會準備在臺灣、東南亞等地區尋求新的基地,而且費用也應該由客戶承擔。

業內人士指出,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第一波影響不大,但造成觀望的態勢;第二波部分影響,但相關企業必須做好未來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準備。

臺灣代工企業英業達表示,已經受到10%關稅影響的客戶,因為擔心未來關稅可能會到25%,因此將采用上述的分段生產,目前規劃SMT生產流程將留在上海,至于后段組裝,因人力需求相對較大,筆記本電腦產品將到墨西哥組裝,智能裝置則由馬來西亞檳城廠組裝。

部分臺灣代工企業表示,此前曾與美國客戶溝通過對于貿易戰所增加的關稅壓力能否互相吸收,但客戶反應不佳,因此轉移產線成為必要的應對之策。

“分散產線并非壞事,畢竟大陸人工成本近年來持續上漲,但這樣的產線遷移對公司的管理能力是一個考驗。”一位臺灣代工企業負責人表示。

日企:擔憂未來3年供應鏈遭破壞

不僅包括臺灣地區的電子代工領域,為應對關稅危機,在服裝、汽車等關稅主要針對的領域,部分日本和美國等企業正在加速將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由于中國制造液晶電視被美國征收25%的關稅,日本電器制造商船井電機將供給美國的產線全部移往墨西哥和泰國,中國工廠則調整成專門供給日本本土市場。

以空調為主力產品的大金工業表示,由于供給美國市場的產品里有中國制零件,受到關稅影響財導致利益下滑。大金透露,未來會將壓縮機的產線從中國移往泰國或是日本。

馬達制造商日本電產,在10月底就傳出空調設備等家電制造從中國移往既有的墨西哥工廠。為此日本電產還投資了200億日元擴張廠房。日本電產會長永守崇信坦言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之下而遷出中國。

由于出口美國的關稅高漲不下,松下電器的車用機械業務也在考慮是否要將產線移往泰國或墨西哥工廠,松下電器內部人員表示:“受影響的營收可能超過100億日元。”

9月13日,彭博社援引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的調查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化,中國430多家美國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或正在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東南亞是他們的首選目的地。而最近一些中高端產業的中國電子科技公司,也選擇把產地遷往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

部分企業認為,雖然轉移生產線,短期內看,影響的金額也在可接受范圍內,而從長期看,中國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從產業發展的趨勢看,東南亞等國家是未來產業轉移方向。

日經研究公司(Nikkei Research)近日對428家大中型非金融業公司的240名經理人調研發現,從5月份起,僅3%日企憂慮其在大陸的出口和大陸需求放緩等影響,現在高達三分之一日企有此憂慮,另外53%日企擔心會受中美貿易爭端影響。

調查顯示,大部份日企考慮轉往東南亞地區,而中美貿易沖突將會在未來3年內破壞供應鏈,原材料和零件的進口價格會因此高漲。

東南亞或受益但中國供應鏈優勢依然顯著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全世界的產業鏈都在變化,不能全部怪到中美貿易戰上面,但中美貿易戰可能加速產業轉移的趨勢。

近代世界史上共有3次大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世界制造中心的轉移。

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把鋼鐵、紡織等產業轉移到德國、日本。到60、70年代,日本、德國把紡織、機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國家和地區,誕生了“亞洲四小龍”。再到20 世紀90 年代“亞洲四小龍”把玩具、紡織、服裝等產業轉移到中國沿海地區,催生了如今的“世界工廠”。

差不多每隔20年,這樣的轉移便會發生,此前的三次轉移都是從生產成本高的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遷移,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如今,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成本正不可避免地上漲,而且我國正在逐步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因此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逐漸顯露,產業轉移的趨勢正在顯現。

制造業生產指數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制造業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東南亞主要5國的制造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同期上升6.2%,已經逼近正在放緩的中國的增速。

東南亞地區人口眾多,平均年齡僅為30歲,15~39歲年齡段人口占總人口數的40%,意味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和消費潛力,而且人均工資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制造業的自然升級、東南亞地區的資源紅利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風險,讓東南亞地區成為了這次貿易摩擦中最大的受益者。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仍然具有成熟的供應鏈配套、基礎設施等完整而穩固的供應生態體系,這仍然是相較于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最重要的優勢。

“這會讓那些計劃遷往中國之外的企業,考慮節省下的勞動力成本是否能夠應對由供應鏈不成熟所帶來的挑戰。”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分享此文章的方式

我要評論:( 請您說點什么吧!)

評論 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請登錄 企業會員個人會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安多县| 新乡县| 呼伦贝尔市| 榕江县| 新绛县| 河池市| 永善县| 蓝山县| 隆昌县| 长寿区| 岐山县| 黄骅市| 广南县| 阜新| 清河县| 怀仁县| 隆回县| 望城县| 新郑市| 南丰县| 建阳市| 寿宁县| 乌拉特中旗| 深州市| 丰原市| 安宁市| 炎陵县| 左云县| 镇巴县| 邵东县| 承德县| 黄平县| 双城市| 商洛市| 苍南县| 鞍山市| 丹江口市| 日喀则市| 拜泉县|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