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售價9688元人民幣的iPhone X,有多少是以稅費的方式留在了中國?
在蘋果中國官網的iPhoneX購買頁面中標明“含增值稅及其他法定稅費:約 RMB 1,414?!?
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蘋果公司每臺iPhoneX都向中國政府繳納1414元作為稅費呢?
答案并不是。
蘋果公司屬于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稅率17%,而增值稅是一種流轉稅,這1414元是從最基礎的原材料到最終產品iPhone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所有增值環節的稅額,蘋果公司繳納的稅費=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假設蘋果公司從上游企業(比如富士康)取得的進項稅額是300塊,那蘋果公司繳納的就是1414-300=1114元。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估計除了蘋果公司的會計,沒有人清楚計算蘋果公司一共繳納了多少稅。
但,無論如何,這1414元對中國政府來說已是囊中之物,不管由誰繳納。
Ps.很多人有意引導說iPhone在國家售價高是因為征收的高額的稅收,其實,即使減去1414元的稅,還是比999美元的美國價格高出1660元人民幣。
第二個問題,剩下的8274塊錢(9688-1414)有多少是通過零部件供應、組裝等服務留在了中國企業?
一臺iPhone X(256GB版本)的BOM成本約為412.75美元(2700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大陸企業(立訊精密、歌爾股份、AAC、信維通信等)在一臺iPhone X的生產環節中,主要供應無線充電接收端、聲學、射頻天線、配件等低成本部件,獲得的價值約72美元,再加上勤勞勇敢的中國工人在漫長的生產線上的辛勤付出帶來的3美元血汗錢,合共是75美元,折合人民幣496元。
那么中國臺灣的情況又如何呢?
臺灣企業向來是蘋果的核心供應商,如臺積電代工了iPhoneX的處理器,價值20美元;大立光電與玉晶光電、精材、采鈺等企業共同提供了3D sensing、攝像頭大部分器件,價值12美元左右;可成與鴻海一同提供了金屬機殼,價值大概25美元左右;鴻海負責組裝整機以及相關的器件,價值10美元;還有一眾中小企業,如奇鋐和雙鴻提供散熱模塊、海華供應無線模塊、正崴精密提供連接器、晶技提供石英元件等等,價值不太高,合計15美元。
以上合計,臺灣企業在iPhone X的產業價值鏈中估計共占82美元,折合人民幣543元。
第三個問題,除留在中國地區地企業以外,剩下的7370元(8274-361-543)流向全世界哪些國家呢?
1、韓國:三星、LG、海力士等巨頭幾乎壟斷了iPhoneX的屏幕(80美元)、DRAM(24美元)、部分NAND(15美元)以及部分攝像頭(10美元),合計129美元,折合人民幣854元。
2、日本:東芝、索尼、NISSHA等企業提供了NAND、觸控、攝像頭等模組/元器件,合計45美元,折合人民幣298元。
3、歐洲:意法半導體提供了NFC模塊,價值2.25美元,還有供應部分PCB,價值5美元左右,合計8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54元。
4、美國:博通、高通、intel等巨頭以及美光、qorvo等一眾中小企業提供了芯片、基帶、RF、通信模組、PA+、模擬器件等元器件,總價值約74美元,折合人民幣490元。另外,蘋果作為美國公司,其所有收入都納入美國,而扣除物料成本和稅收外,一臺iPhoneX蘋果賺取的毛利是5539元人民幣,合計6029元。
所以,一臺售價9688元人民幣的iPhoneX,美國可分得6029元,其中毛利潤是5539元;中國(含香港)分得1414(稅收)+496(企業)=1910元;韓國分得854元;中國臺灣分得543元;日本分得298元;歐洲分得54元。
從以上數據來看,大部分的錢都流出了中國,由美國、韓國、日本等瓜分,但事實上,不管你買的是不是iPhone,你買手機的錢終究還是大部分會流到國外的,哪怕你買的是華為Mate10。
Mate10采用的零部件,全部都來自世界各國的頂級供應商,以單價最貴的屏幕為例,Mate10/Pro分別用的是日本的JDI LCD屏和韓國三星的OLED屏,即使不愿意,但還是要承認,當前世界上頂尖的屏幕技術仍然是牢牢地掌握在韓國、日本企業手里,國產屏幕當前還只能用于中低端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