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業內傳出的消息稱,顯示與觸摸行業在上一個季度手機終端廠商開始清庫存,減少低端a-Si LCD手機顯示屏的采購訂單后,手機終端廠商第二個季度的采購數量相比往年,同樣沒有多少起色,并且還有減少的趁勢。
受此影響,除了傳統的外掛式TP廠商減少了投產數量外,生產低端a-Si LCD手機顯示屏的面板企業也各自對自己的產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而第二季度低端a-Si LCD手機面板的價格,則在開年第一季度環比下降13——15%的幅度上繼續跌價,行業通路商表示極端的情況下,價格可能會延續第一季度的跌幅。
有消息人士表示,在前年底以關閉一條4.5代線,控制產能救市的華映,如果在第二季度再陷入價格與成本倒掛的局面,將不僅僅是關閉某條生產線的問題,資方在可能考慮完全關掉面板廠業務。
華映近日同時出售了凌巨和中國大陸華映科技的股份,其中出售凌巨私募股份約1.53億股,出售中國大陸華映科技900萬股。這是華映去年放棄凌巨控股股東后,再次大幅減少在面板業務上的持股份額。
在終端市場需求方面,國內的二、三線的手機品牌廠商也表示,盡管業內有多家廠商在新興市場強推2.8、3.2、3.5英寸的展訊方案偽智能機,不過終究地域文化差異過大,不是每個地方都能把手機文化滲透進去。
而且隨著智能穿戴市場增長停滯,白牌平板市場繼續萎縮,中、小尺寸消費級低端a-Si LCD面板的需求前景,再也難以重現去年的光景。去年因華映關停一條主營中、小尺寸的4.5代線,讓原本就關停得差不多的低世代線產能由供大于求反轉為供不應求,全球產能損失約為總需求的一成多。
由于沒有新的產能進入,低端a-Si LCD面板的價格也保護成功,從2016年第二季起迅速向上回竄,甚至某些較偏門的模具產品價格,在2016年內上漲了五到八倍。
在這種情形下,2016年除了沒有歷史包袱,生產線設備較新的深超光電繼續大賺之外,連年虧損的彩晶和華映也受益低端a-Si LCD面板價格反彈,獲益大增。
彩晶去年第三季轉虧為盈,下半年大賺,第4季毛利率高達47%,全年獲利新臺幣40.47億元,稅后凈利約新臺幣33.19億元。
華映已經連續虧損8年,去年營運好轉、虧損縮小,去毛利率約15.75%,營業損失約新臺幣14.03億元,主要是是華映有一座4.5代廠停產,營業外損失大幅增長,稅后凈損約8.95億元,還是沒有扭虧為盈。
當然,這些生產低端a-Si LCD面板的生產線也并不是沒有做好價格回落的準備。跟之前一樣,深超依賴鴻海的代工優勢,模具比較有代表性,單品產能規模也較大,仍繼續維持盈利運營。
而其它的企業如龍騰和彩晶則往內嵌on-cell觸摸顯示一體化面板上轉移,彩晶從元月份開始,就利用淡季空檔對產能進行大改升級,全力沖刺內嵌on-cell觸摸顯示一體化面板制程。至于天馬和華映則加大了車載、工控領域的產能投放,加大產線的產能利用率,京東方則把產能往低端筆記本電腦上投放。
目前市面上5.5英寸的a-Si LCD HD手機面板價格約為6美金,而5.2英寸的LTPS LCD FHD手機面板價格,也是落在這個價格上,可見在LTPS LCD的價格對a-Si LCD的價格打壓,已經完全可以左右終端手機廠商的產品布局了。
如果形勢發展到a-Si LCD手機面板只能在3.5英寸以下才有優勢的話,恐怕現在的低世代LCD生產線,除了生產某些特殊規格的產品外,只有新建在中國大陸的生產線還能有機會存活下去。
3D全屏幕顛覆手機產業鏈新格局?
從2016年開始,防水防塵就已經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蔓延,進入2017年,我們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手機走向全屏化,例如已經發布了的三星S8,再如蘋果iPhone 8,尤其是前者,為實現全屏化,乃至不惜將指紋識別后置。不可否認,在蘋果和三星的帶動下,全屏化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那么,全屏化時代,又將會對手機供應鏈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以指紋識別為例,全屏化時代,導致此前前置的指紋識別被迫采用高成本的Underglass或者后置,再如攝像頭,如何進一步將攝像頭模組的體積縮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