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又開始給外界澄清誤會了。
10月13日,在四川綿陽召開的2016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峰會上,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演講開頭便表示,外界對于小米也存在很多誤解,這種誤解甚至已經波及了熟悉他的朋友。
雷軍稱,外界對于小米的誤解首當其沖的便是,“小米號稱專注卻不僅賣手機還賣電扇、電視等20多種其他產品”。
雷軍自稱,小米是他在40歲財務自由后創辦的,在從事了20多年的互聯網、軟件行業后,他抱著要干就要“干件驚天動地的事”而去。
創辦小米的初衷是,看到世界各地買到的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但在國內商場里買到的東西不僅貴且品質不佳,在美國三四十美元可以買到的一件襯衫,在國內商場至少要花上千元。而最好的襯衫的成本不過100多元。為何會造成這種零售價翻了10倍的現象,在雷軍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效率低下,“為了賣東西,花在市場、店鋪、促銷上的錢太多了,所以拼命壓縮制造成本,而美國的社會效率比我們高很多。”
雷軍認為,消費者買東西很多時候錢花在了過程上,而不是商品上。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秘訣,即改造效率,如何將成本花在制造上,用接近成本價銷售不是奢侈品的科技品,是雷軍最初創辦小米的初衷。
小米成功用了兩個招。一個是專注,雷軍說,“很長時間我們一年制作一款手機,這樣研發成本最低,而傳統廠商一年會做100個型號”。其次是利用互聯網優勢,將通常占銷售額40%以上的渠道、市場費用清零,雷軍說,“前三年沒有市場成本,小米就是前店后廠,很長時間實現了零庫存。”雷軍稱,小米直到去年5月份供應才跟上需求。
在手機取得成功后,小米開始把這套模式復制在其他品類上,也取得了成功,包括目前充電寶銷售已經達到世界第一。
雷軍并不認為應把小米單純歸類為“手機公司”,“我認為淘寶是(線上的)shoppingmall,京東是超市,小米是專賣店或品牌電商”,未來網上的專賣店會越來越多,而只賣手機客流量不足將是一個死循環,為此他應該為他獲得的用戶提供更多的電子產品,“手機是低頻的,一兩年才買一部”,基于此小米才有了品類擴張。
雷軍認為,小米模式具有鯰魚效應,它帶動了小米所在行業的產品質量整體提升,但他認為今天他所干的更牛的事是進入了線下零售。
“今年2月小米開線下店,小米之家200多平方米,每個單店已經做到7000萬元人民幣,平效達到25萬元,而中國最好的平效是12000元”,雷軍覺得小米的線下店成本已經做到了線上店的水平,不比那些垂直電商差。在他看來,線下零售店的某些體驗功能是線上無法實現的,如果解決成本、效率問題,未來線下店可能還會在零售業占主流。
雷軍表示,按照其規劃,未來將開設1000家小米之家線下店,小米也會成為一個零售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