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K-KY宸鴻(3673.TW)和GIS-KY業成(6456.TW)是蘋果手機的觸控顯示模組全貼合供應商,從兩家近日公布的九月份業績看,營收業績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大降三成多,表明蘋果iPhone 7的全貼合訂單有量、價齊跌的現象,從而側面證明了蘋果削減iPhone7訂單和壓低供應商的傳聞。
宸鴻公布的9月自結合并營收為新臺幣87.02億元,環比減少13.4%,同比減少32.45%;三季度自結合并營收為新臺幣261.69億元,環比增長53.2%,同比減少23.6%。累計前9月合并營收為新臺幣644.92億元,與去年同期營收為新臺幣869.25億元相比,減少了25.81%。
業成公布的9月自結合并營收為新臺幣82.97億元,環比增加29.87%,同比減少30.22%,三季度自結合并營收為新臺幣198.62億元,環比增長93.15%;同比減少26.53%。累計前9月合并營收為497.39億元,與去年同期營收為新臺幣561.69億元相比,減少了11.45%。
其實不單單是iPhone 7的全貼合訂單有量、價齊跌的現象。其另一大手機配件金屬機殼,在iPhone 7采用高難度工藝的亮黑仿玻璃陶瓷情況下,供應商也沒有出現以往那種業績大幅增長的情形。
據iPhone 7的金屬機殼的主力供應商可成(2474.TW)公布的9月份業績顯示,其營收為新臺幣77.22億元,環比增長10.3%,同比也小幅下滑3.2%;三季度營收為新臺幣207.31億元,環比成長18.3%,同比增長僅6.3%。累計前9月營收為新臺幣550.9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6.51%。
蘋果上游供應商的訂單和價格走勢,至少說明在高端手機領域,傳統結構件的價格已經過了頂峰階段,訂單數量增長有限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從高速增長,跌入平緩甚至下降的趁勢很難避免。
也就是說,供應商如果要改善營業收入下降下的盈利狀況,又得回到傳統產業的管量出效益上來。除了采取比較容易控制的成本管理外,品質突破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只有這樣,最終有可能解決好客戶的使用成本,獲得更多的訂單配額。
而在非蘋果的安桌陣營里面,三星、LG把其代工產能全部由中國轉移到越南后,中國本土的上游供應商代工產能,基本上都是在為中國國產終端品牌手機廠商服務。拋去沒有自主控制權的原材料價格因素外,中國本土的上游供應商早已在成本控制上殺得血流成河,報價低得是一個比一個狠,總想在競爭對手倒下之前,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蘋果供應鏈的這種業績萎縮現象,會不會影響到中國本土的上游供應商的經營環境,從目前來看還沒有明顯聯系。然而智能手機從硬件設計到軟件應用都平庸化之后,硬件的價格戰只會越來越殘酷,競爭也將更加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