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內手機廠商正鉚足全力從印度市場分一杯羹。繼小米宣布將通過富士康在印度再建兩個工廠后,華為也稱將于一個月內宣布在印度的本地制造計劃。
近日,華為印度消費者事務部總裁Peter Zhai表示,華為已在印度獲得了制造許可,一個月內將會宣布其印度制造的計劃,并提出了“自有的兩個品牌明年年底獲得印度手機市場10%份額”的目標。
Strategy Analytics中國本地高級終端分析師吳怡雯認為,對寄望沖進全球前五的中國手機廠商來說,印度市場至關重要。了解印度消費者的需求,建立正確的產品、渠道及價位段組合是中國廠商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印度制造
事實上,進入全球出貨量前三的華為在印度市場并無太多建樹。今年一季度,與OPPO、vivo、聯(lián)想等國內品牌的高速增長相比,華為甚至出現(xiàn)了同比下滑。
未來,華為在印度銷售的手機產品將全部實現(xiàn)本土化組裝,而且還可能會推出專門針對印度市場的機型,與印度的研究和開發(fā)中心合作生產。
對于國內手機廠商來說,收窄的市場,激烈的競爭,不容許它們有片刻的停歇。本地制造顯然有助于降低成本,以及將產品更快推向印度消費者。但實現(xiàn)十倍級的增長成為印度市場的領導者,華為的勁敵可不少。
近兩年,vivo、魅族、小米均先后在印度建廠。小米近期又宣布在印度新建兩個工廠,工廠歸富士康所有,小米負責運營。根據(jù)市場咨詢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shù)據(jù),今年二季度印度制造組裝的手機品牌由10個增加到35個,占據(jù)了二季度總產量的70%。
建工廠則是響應莫迪政府“印度制造”的關稅政策。2016年3月莫迪政府的新財年預算案中,宣布對4種配件(電池、充電器、耳機、數(shù)據(jù)線)征收29.44% 的進口關稅,SKD進口免稅,希望引導手機配件實現(xiàn)本地化。5月,印度財政部發(fā)布財年預算修正案,取消對手機電池等手機零配件課征29%的進口關稅,改以 課征12.5%的反補貼稅,執(zhí)行期半年,以為緩沖。按照印度政府的計劃,欲到2020年實現(xiàn)電子產品零進口。
由于不具備產業(yè)鏈生態(tài),印度制造勞動力更慢,周期更長,稅收是當前印度制造的最大影響因素。他也指出,自主能力越強的廠商越適合本地化,比如,富士 康自己搞定產業(yè)鏈90%,10%靠外圍。華為可能70%靠珠三角外圍企業(yè),自己搞定30%,而大多數(shù)中小企業(yè)并不能做到,只能依靠產業(yè)鏈生態(tài)。
繼手機品牌廠商蜂擁印度之后,手機產業(yè)鏈企業(yè)也在伺機而動。目前印度手機制造仍處于簡單組裝階段,手機ODM廠商幾乎承擔了所有“手機印度造”的重擔,并在不斷擴充產能。相較于去年的6家ODM廠商,目前已增至17家,其中8家來自中國,以富士康的36條組裝線為首,生產線數(shù)量則從不足100條增至200多條。與此同時,印度本土廠商Videocon、GDN、BGM等幾家本土ODM廠商也在不斷擴充產能。
印度市場充滿想象是毋庸置疑的,當前功能機仍占據(jù)印度市場主導地位,智能手機普及率約為45%。同時,13億人口中65%的人口在35歲以下,25歲以下人群占比高達50%,勞動力豐富且低廉。
記者走訪沃特沃德下屬的印度公司MCM,廠長朱松柏介紹,當?shù)氐哪贻p人就業(yè)困難,年輕的生產線工人多為大學畢業(yè)。
開疆拓土也不易。多家在印度辦廠的中國企業(yè)介紹,當?shù)毓と说漠a出率相當于國內工人的60%-70%。朱柏松向記者介紹,該廠每月10%的人請假、曠工或者遲到。
三足鼎立: 中國品牌后來居上
根據(jù)IDC關于印度手機市場第二季度的報告,印度智能機市場第二季度環(huán)比增長17.1%,同比增長3.7%,達到2750萬部。目前,印度市場已形成韓國、中國和印度本土品牌鼎立的形勢。
在具體份額方面,三星依舊坐穩(wěn)頭把交椅,銷量占整個印度市場的25.1%;第二名為印度的本土廠商Micromax,市場份額為12.9%;聯(lián)想(包括摩托羅拉)以7.7%位居第三。Intex7.1%的市場份額同比下降30.1%,滑落至第四名。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廠商的份額正在不斷攀升。vivo、OPPO和小米第二季度在印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均突破100萬關口,中國廠商在印度的出貨量環(huán)比增長28%。
國產手機除了在量上取得快速增長,在高端市場也有不錯的表現(xiàn)。IDC印度高級市場分析師KarthikJ表示,在2萬盧比(約300美元)的高端市場,中國廠商第二季度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中低端市場依然是印度主戰(zhàn)場。在800款搶奪印度市場的手機中,35-190美元段的中低端手機占據(jù)市場75%的份額,約有70個品牌產品的價格都不足100美元。對于品牌認知相對較弱,忠誠度不高,對價格敏感的印度市場,價格戰(zhàn)一觸即發(fā)。
除了建工廠和性價比,國內廠商也在將國內的競爭路數(shù)復制到印度。
大規(guī)模的廣告投放是國內廠商的一貫手法。據(jù)媒體報道,樂視今年一季度在網絡和印刷廣告上的投入約為1000萬美元,未來幾個季度還將保持這一投入規(guī) 模;vivo除了冠名贊助印度板球超級聯(lián)賽(IPL),今年還斥資10億盧比(約合1470萬美元),這一廣告投入較2015年翻番;金立同樣表示本財年將有50億盧比投入品牌建設,其中40%用于線下推廣。
而渠道也是印度市場一大痛點。印度缺乏大型連鎖的電子賣場,隨處可見的夫妻店是其零售業(yè)的主力,分散而且規(guī)模很小。政府出于對零售的保護,對線下渠道投資把控嚴格。
2015年年末宣布進軍印度的迪信通,通過聯(lián)合國內手機品牌共同入股spice旗下的Hotspot零售公司,開發(fā)印度手機零售市場。以渠道見長的vivo、 OPPO,正把層層代理制搬來印度,自建渠道。在國內渠道上吃虧的小米2015年與分銷商Redington建立了合作關系,今年與Just Buy Live和富士康旗下的InnoComm聯(lián)合,正一起搭建5000家實體店。華為也宣布將目前的千家合作商店年底提升至5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