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其供應商的關系從沒有像今年這么緊張。
據IHS Technology的統計,今年iPhone 7的訂單量同比iPhone 6s大概減少了15%。
市場傳言,蘋果原定對供應鏈砍價三成,但實際上并未一次到位,本季傳目標再砍價至少5%,以補足先前的落差。外界點名,臺積電、鴻海、大立光、臻鼎、臺郡、 欣興等蘋果供應鏈,都是遭蘋果砍價的主要對象。
有消息稱,蘋果之所以要求中國臺灣地區部分供應商調低報價,并且減少訂單,和中國內地供應商的崛起有很大關系。
現在中國內地供應商的技術和產品都在提高,華為小米用國產供應商越來越多。中國內地的供應商技術在追趕,但價格便宜,內地供應商的產品價格肯定要更有競爭力。他們也在挑戰蘋果和三星的供應商,其中一些好的公司,三星和蘋果也會開始選用。
另外一方面,華為、OPPO、VIVO等廠商也在構建自身的供應鏈體系,據資料顯示,臺灣聯發科、大立光、群創、閎暉等供應商也同樣是華為的供應商,華為海思處理器也開始由臺積電代工,華為P9的徠卡雙攝像頭是舜宇光學制造。OPPO和vivo有自己的工廠,供應鏈環節生產線也在逐步提升與擴大。
與此同時,國產新四大廠商的訂單在提高,蘋果供應鏈的分化對于其供應商開始在訂單與供貨上向國產手機傾斜是有好處的。蘋果與供應商的矛盾,對國產手機而言是件好事。
有分析指出,蘋果壓價,頻繁地換供應商可能會導致供應鏈上的廠商開始分化或者倒向其他手機廠商陣營或者腳踏多條船,這可能會迫使供應商重新站隊或者格局變化。如果蘋果供應鏈廠商迫于利潤正試圖擴大與其他客戶的訂單,國產手機廠商應該致力于培育與籠絡這部分供應商,同時投入資金研發,提高技術,成品率和質量優勢。
不過,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供應商價格肯定就越低。此次蘋果與供應商之間砍價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調低價格,但不會像蘋果要求的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