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客戶至上,堅持研發創新,藍思科技以整機組裝推進產業鏈垂直整合,年報顯示,2023年生產經營延續向好,各項業務結構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4月21日,藍思科技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4.91億元,同比增長16.69%;實現歸母凈利潤30.21億元,同比增長23.42%;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22.46億元,同比14.48%。公司同步披露的分配預案顯示,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元(含稅),合計將派發現金紅利14.82億元,約占全年凈利潤的比例為49.06%。
受益精益化管理,費用控制方面持續取得成效。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銷售費用同比下降4.79%,管理費用同比下降6.02%,財務費用同比下降0.68%。同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充裕,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93.00億元。
橫向拓“業”,縱向擴“鏈”?;诰芙Y構件的技術和資源優勢,藍思科技從零部件供應向整機組裝進發。一方面深耕消費電子,以新工藝和新材料為軸心,做好垂直戰略布局的加法;另一方面提前布局“新賽道”,瞄準新能源汽車、智能可穿戴、光伏新能源等領域。公司良好的經營增長勢頭,在去年下半年以來也吸引了機構的關注,在消費電子復蘇及新能源車領域打開增量空間的背景下,通過多年布局深耕,業績實現放量加速,雙賽道龍頭成長性彰顯。
消費電子終端需求復蘇明顯,湘潭藍思扭虧為盈
作為消費電子行業龍頭,藍思科技與整體產業鏈緊密相連,跟隨行業趨勢快速恢復。公司去年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尤其Q4單季凈利潤為13.72億元,環比增速達25.30%。
對于藍思科技而言,2023年不僅只是業績快速復蘇的一年,更是在戰略縱深上實現突破的一年。藍思科技在消費電子領域目前已經形成‘零部件+模組+整機組裝’的新格局,具備了ODM、模組、結構件生產制造能力,產品涵蓋玻璃、藍寶石、陶瓷、金屬、塑膠等材質的防護面板、觸控模組、生物識別等外觀結構及功能組件等,垂直整合布局優勢明顯。
公司與各大客戶在玻璃、金屬、陶瓷、藍寶石等結構件和模組領域保持深度合作,市場份額穩居領先地位。年報顯示,藍思科技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49.01億元,同比增長17.50%。
基于精密結構件的技術和資源優勢,藍思科技從零部件供應向整機組裝進發。在組裝領域,經過兩年多建設,公司在湘潭園區布局的整機組裝生產線已進入高速發展期。
湘潭藍思目前已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物聯網、智能倉儲、產線全線自動化、單片流、在線檢測等領先技術,不斷優化效率、良率、品質,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可和信賴,批量組裝了多款高端手機及零部件,如期完成扭虧為盈的年度經營目標。隨著湘潭藍思經濟效益持續釋放,未來公司有望持續深度受益。
“AI+硬件”高景氣驅動,領先布局助力未來發展
隨著AI大模型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今年以來,AI促進消費電子終端深度“智能化”改造已成行業趨勢,占據了消費電子新的風口。據IDC預測,2024年AI手機出貨量將達1.7億部,滲透率達15%,AIPC新機出貨滲透率將超過50%。
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各大消費電子廠商紛紛宣布加速布局AI領域。今年1月的CES2024展會上,AI+產品呈現出更為深入的應用,覆蓋PC、手機、智能汽車、AR/VR、智慧家居等領域。據業內人士分析,藍思科技為微軟AI PC提供了硬件支持,可能向其提供金屬件、鍵盤、玻璃防護屏等零部件;AI手機方面,魅族21PRO AI手機同樣由藍思科技提供組裝。
“AI+硬件”風口給產業鏈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AI的廣泛使用,新一輪換機周期正在開啟,硬件增量需求即將爆發。藍思科技作為消費電子龍頭,為客戶提供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等各類提供智能終端的結構與功能組件,以及整機組裝服務,有望長期受益于“AI+硬件”帶來的發展機會。
公司年報透露,將積極擁抱智能終端產品向AI升級的產業風口,大力開拓AI領域的新客戶、新產品,提高公司現有產能利用率,進一步豐富產品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藍思科技成立了“藍思創新研究院”,重點針對行業領域關鍵技術、共性問題、市場需求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全面提升藍思科技科研實力。年報顯示,公司研發人員突破2.1萬人,占比達到15.74%。
車載業務放量加速,鋰電池精密結構件份額提升
從消費電子鏈延伸到汽車鏈,瞄準萬億藍海市場。在智能汽車領域,藍思科技已經完善布局汽車電子玻璃的產品線,并打入特斯拉、比亞迪、寶馬、理想以及蔚來等頭部車廠供應鏈,成為汽車智能化加速的受益者。 2023年,新能源車行業高速發展,滲透率達到31.5%。進入2024年,行業增長空間同樣廣闊。中汽協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總銷量將超過3100萬輛,同比增長3%以上。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零售69.8萬輛,同比增長28%,環比增長80%,今年以來累計零售175.8萬輛,同比增長34%,漲勢迅猛。3月25日小米SU7發布,市場反響火爆,據小米官方數據,小米SU7上市24小時訂單已近8.9萬輛。其他車企如蔚來、極氪、小鵬、問界等品牌紛紛降價爭奪市場份額,不斷激發消費者購車意愿,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彈性有望持續體現。 藍思科技早在2015年領先布局并深耕新能源車領域,公司已量產的主要產品包括中控屏、儀表盤、顯示屏、B 柱、 C 柱、充電樁、動力電池結構件等其新能源汽車主要產品。 從業務數據看,藍思在新能源汽車的業務拓展邏輯獲得驗證。2023年,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及智能座艙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9.98億,同比增長39.47%,營收占比提升至9.17%。年報還透露,公司新增的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業務在年內快速完成了研發、認證、量產,市場份額實現突破,將進一步分享動力電池市場增長機遇。
信達證券指出,藍思科技有望跟隨核心客戶一起成長,收入增長過程中產能利用率漸漸提升,同步改善盈利能力。
更新:4月24日,藍思科技發布2024年一季度財報
進入2024年,藍思科技依舊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4年一季度,藍思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54.98億元,同比增長57.7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9億元,同比增長379.0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35億元,同比增長16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