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消息,北京時間周四午后,蘋果最大供應商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發布一季報,令市場頗感意外的是,今年1-3月的凈利潤只有128.25億新臺幣,較去年同期下降56%,比起2022年四季度也環比猛降68%。
根據路孚特的預期數據,在業績公布前13名分析師給出的Q1利潤平均預期為291.8億新臺幣。值得關注的是,鴻海科技的一季度營收為1.46萬億新臺幣,環比下降26%,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提升了4%。
(來源:鴻海官網)
對于利潤暴跌的原因,鴻海集團CFO黃德才在法人說明會上透露,凈利的暴跌與權益法減記投資損失197億新臺幣有關,主要是對日本夏普公司的投資。
夏普在編制年報時通報稱,需計入近2200億日元的資產減損,約505億新臺幣,根據持股比例(34%)鴻海需要在財報中計入173億臺幣的損失。因此,在本季度主業營收和毛利率都有所上升的情況下,公司出現凈利的減損。
黃德才表示,2016年投資夏普后,鴻海一直都沒有干涉夏普的獨立經營。但由于此次減記金額龐大,鴻海已經以大股東的身份向夏普發文,要求夏普提出重大虧損說明和改善方案,如有必要會要求調整管理團隊。
消費電子、AI、電動車等業務展望
對于接下來的二季度,劉揚偉預期稱,疫情創造的高成長階段已經結束,產業還處在庫存調整期間,加上二季度也是傳統淡季,因此鴻海預期Q2財報將延續同比、環比下降的狀態。而全年展望則延續3月“持平”的預期,其中消費智能產品繼續維持“略微衰退”的預期,不過電腦終端產品、元件和其他產品今年都可能出現顯著成長。
劉揚偉表示,目前市場上已經陸續出現PC景氣逐底的觀點,鴻海也預期電腦終端產品在下半年的成長動能,會好于上半年。在元件部分,則看好按照今年光學、明年聲學、后年半導體的順序有所表現。
對于鴻海的財報來說,短期看的是蘋果,長期就要看電動車事業的發展。
鴻海透露,美國俄亥俄廠區已經在3月完成首批農用電動拖拉機的量產,目前產能正砸逐月增加中。鴻海的電動車Model C將按進度在四季度量產,并逐步交付。電池方面,鴻海在高雄和發產業園的電池工廠預期將在2024年3季度實現量產,產能預期為1.2GWh;高雄橋頭產業園的工廠預期在2024年動工,并在2025年底實現3GWh的生產規模。
半導體事業方面,鴻海的SiC晶圓代工廠已經有超過5家客戶投片試產,封測廠已經實現量產出貨。劉揚偉還透露,鴻海的近地軌道衛星正在完成最后測試,預期在今年四季度發射升空。鴻海也在“元宇宙”領域投資了多家公司,包括VR/MR應用和AR眼鏡開發公司。
鴻海的代工業務也在今年上半年維持擴張態勢,在中國大陸的河南省、江西省,以及印度、越南持續拿地和擴張生產線。
對于“大客戶”的布局調整,劉揚偉表示,鴻海將按照客戶需求,持續擴大在印度的組裝和零組件布局,接下來會著重提升當地的生產良率。劉揚偉也提到,在多元布局的背景下,許多新興地區仍在建設自動化服務的能力。
在問答環節中,劉揚偉也被問及對OpenAI、ChatGPT爆火的看法,和AI服務器的需求問題。鴻海CEO回應稱,預期未來含有GPU的AI服務器需求將會持續增加,鴻海去年光是服務器的營收就達到1.1萬億新臺幣,其中AI服務器的營收大約占20%。劉揚偉再次提示稱,ChatGPT帶動的需求雖然強大,但也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淀才能成為穩定的業務。
鴻海也在周四下調了對全年服務器營收的指引至持平,特別提到企業端的需求會出現衰退。
對于拜登政府的《通脹縮減法案》和近期電動車價格戰,劉揚偉回應稱,面對價格壓力,傳統車廠會更加積極地委托專業代工廠生產。鴻海在俄亥俄不僅有工廠,還有一批從傳統車廠出來的制造團隊。隨著近期《通脹縮減法案》的細則公布,鴻海的北美產能也變得更加珍貴。劉揚偉強調,現在公司并不會著急,而是會仔細挑選客戶,尋找下一個有條件成為領導者的廠商。